方以智

明代著名思想家
方以智(1611年-1671年11月9日),安徽桐城(今安徽枞阳县)人。[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别号龙眠愚者,出家后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人称药地和尚,是明代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2][3]
方以智是明朝湖广巡抚方孔炤之子。少时聪慧,曾和陈贞慧侯方域等参加复社活动,为明末四公子之一。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永历四年(1650),清军攻陷广西平乐时被捕,宁死不降,清军将领感其气节,将他释放。顺治七年,清军南下广东后,削发为僧,更名弘智,字无可。晚年定居江西吉州青原山净居寺。康熙十年(1671),因粤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途经江西吉安时病卒。[3]
方以智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4],著有《通雅》52卷、《物理小识》12卷、《药地炮庄》9卷等[3],著述达到了400余万言,虽然有许多散佚的作品,但存世的作品也有数十种,内容广泛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地理、医药和物理等各个领域。[4]其书法宗张旭王羲之王献之,其山水画“细笔钩[cūn],不事渲染而生趣然”,有“文秀逼古”之誉。[3]

人物生平

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