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

东汉天文学家、数学家
刘洪(约129年一约210年),字元卓,东汉泰山郡蒙阴(今山东省蒙阴县)人。东汉天文学家、数学家,被后世尊为“算圣”。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侄子鲁王刘兴的后代。[3][1]
延熹年间(158年至166年),刘洪以宗室弟子身份入仕,到洛阳担任郎中一职。此后十余年,刘洪参与天文测量和研究工作。[4][3][1]174年,刘洪前后完成《七曜术》,后续作《八元术》两部历法著作,精确地推算出了“五星会合”的周期以及它们运行的规律;178年,刘洪被任命为上计掾(主管朝廷财政事务)。之后,他又被征召入京担任郎中,与蔡邕在东观共同撰写《汉书·律历中》。184年,刘洪先后担任会稽(今浙江绍兴)东部都尉、曲城(今山东掖县)侯相等职。任职期间,他根据以前研究积累的成果,经长时间的观测和计算,初步完成《乾象历》,献于朝廷,引起重视。[5][6][7]189年,时局骤变,朝廷无暇顾及改革历法。之后,刘洪任职山阳(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太守;210年左右,刘洪逝世。[7][8]
刘洪用毕生精力编[zuǎn]《乾象历》,书中确立了很多历法概念及基本的历算方法。[9]刘洪确立了中国古代计算月亮运动不均匀性改正值的传统方法;对月行迟疾的研究、测定朔望月长度、回归年长度、近点月长度、黄白交角值以及M、P的计算方法;[a]建立了月亮运行轨道——白道的概念,月亮极黄纬数值表;有关食限值的的研究;[b]它的数据有的与现代高精度天文仪器测算的相差甚微,这些天文数据表格及其计算成为中国古代历法的基础内容。[10][11]《乾象历》在中国天文历法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是中国第一部引进月亮运动不均匀性理论的历法,奠定了中国“月亮运动”学说的基础。[12][3]其中的许多方法和数字为后世制定历法者所沿用,在中国天文历法的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古代历法研究的里程碑。[13]刘洪在结绳计数、契刻计数和算筹计数等计数方式的基础上,发明了太乙算、两仪算、三才算、五行算、八卦算、九宫算、运筹算等多种计算工具,对处理庞杂的数据有一定进展。后来,几经摸索实践,最终又成功地创造了《正负数歌诀》,发明了“正负数珠算”。[14]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