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算

中国古代的计算方法之一
筹算(英文名:computation with calculating rod),是中国古代以筹为工具来记数、列式和进行各种数与式的演算的方法。[1]
筹算由中国独创,在珠算出现之前是常用的数学工具。它又称策、筹策或算子,最初是自然物,后来发展成专门的计算工具,质地和制作越发精致。据记载,算筹有竹筹、木筹、铁筹、骨筹、玉筹、牙筹等,还有算袋和算子筒。《老子》中有“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说明当时筹算已被普遍采用且算法成熟。《汉书·律历志》和《隋书·律历志》记载了算筹的形状与大小。从汉到隋,算筹从圆形变为方形,长度变短。[1]
中国古代的筹算不仅包括四则运算和开方,还包含各种特定筹式的演算。中国算家利用筹的不同“位”表示不同“值”,发明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还用筹式解决实际问题,如比例问题和线性问题等。筹式的不同位置关系表示特定数量关系,具有代数符号性质。中国古代的筹算表现为算法形式,具有模式化、程序化特征,“术”是程序化算法,算理蕴含于演算步骤中。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与算筹的使用密切相关。[1]

基本解释

[count] 古代计算方法之一,用刻有数字的竹筹来计算数目。亦称“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