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术

宋朝毕昇发明的印刷方法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的一种印刷技术,其发明使用与工艺流程被记载于沈括的《梦溪笔谈》之中。[1]活字印刷的原理就是预先制成一个个的单字,随后将许多不同的单字“印”按需有序排列在一起,固定后进行刷印。[2]
活字印刷术的技术原理同古代玺印相同,早在先秦时期活字印刷的技术原理便已被运用于制作各种带铭文的器物,北宋时期布衣毕昇开始用胶泥制作活字,并改进了排版工艺,[2]南宋时,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使用胶泥活字印制了《玉堂杂记》,并将毕昇所用的铁板改为使用铜板;元大德二年,农学家王祯对木活字进行了改进与完善;13世纪前后,已有用锡制成的活字,明清以后金属活字印刷逐渐占据主流。[3][4][5]活字印刷术在中原地区得到应用的同时,也广泛传播至周边地区如西夏回鹘等地,并向东传入日本朝鲜,向西经波斯埃及进入欧洲,1448年左右德国人约翰·古登堡试验成功以拉丁字母为单位的金属活字,不久又创造了印刷机,这一印刷方法很快传入欧洲各国,对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促成了现代印刷技术的发明。[6][7][8][1]活字印刷术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制活字、排版、印刷三个关键步骤,[9]其使用的活字按其制作材料可分为泥活字、木活字、金属活字等,金属活字又包括铜、锡、铁、铅等不同的活字类型,按字体则有汉字活字、西夏文活字、回鹘文活字、“谚文”活字、“假名”活字、拉丁字母活字等。[1]其最大特点便是一次性制作,可重复使用,方便灵活、省时省力。[2][10]
活字印刷术推动了世界印刷业的发展,并促进了人类文化知识传播与交流。[11]然而当前随着现代激光照排技术的发展,活字印刷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2010年时“中国活字印刷术”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瑞安建成了中国首个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并提出了以王超辉林初寅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为中心的保护策略,保障活字印刷技艺的传承。[12][13][14][15]

中国发展

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