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

东汉末年司徒
王朗(?-228年),原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临沂市郯城西北)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1][2]经学家。[3]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他通晓经书,拜为郎中、菑丘县长。杨赐去世,王朗辞官为其守孝,后徐州刺史陶谦推举其为茂才,又迁任会稽太守。任职期间,王朗很受当地百姓爱戴。[1][4]建安元年(196年),江东枭雄孙策进攻会稽,王朗战败,逃亡路上被抓而投降,孙策看重他没有杀害他。王朗拒绝为孙策效力,此后辗转数年流浪,被丞相曹操征召,才回归朝廷,官任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1][5]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初建,王朗以军祭酒兼领魏郡太守,升任少府奉常大理,一向治罪从轻。[1][6]魏文帝曹丕继位后,王朗升御史大夫,封爵安陵亭侯,等其登基称帝,王朗又改任司空,封乐平乡侯。魏明帝[ruì]继位,王朗又被封为司徒,封兰陵侯。[1][7]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谥号成侯。其子王肃袭爵。正始四年(243年)七月,王朗与太尉[xīn]等人因功被供奉在曹操庙庭。[1][8]
王朗学识渊博,生平著作《孝经》《易》《春秋》《周官》等。他位列曹魏三公之一,多次劝谏君王,与民休息,强大国家,深得魏国执政者看重。魏文帝曹丕认为,王朗位列三公[a],是一代伟人,后来者再难有能承继他们事业的。西晋史学家陈寿评价王朗,认为他博学多才,是俊伟之才。[1]王朗在魏国朝廷以其所作的《周易传》作为学习《易》学的人必须考核的内容。后世把王朗注解里的思想称为“王学”。[9]

人物生平

辅佐陶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