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经

唐玄奘译经文
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1],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共600卷,由唐玄奘译。[2]
般若,梵语音译,汉意智慧,指佛所证悟的真理。大般若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时,由南印度传播到西北印度及中国西域等地。从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开始,先后有《光赞般若》《放光般若》《摩诃般若》《金刚般若》等10余部汉译本,但都不齐全。玄奘将在印度寻到的三个梵本对照,从唐显庆五年初到龙朔三年译成全本。[3]
大般若经,分别记述佛陀说法的16次集会,称为十六会,每会的记述相当于一部独立的经典,记述该会的情况和说法内容。大般若经核心内容是阐述诸法性空的般若学说,所述性空无相的理论实际上是各种大乘佛教学说的基本思想和重要教义,因而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经录家列在大乘经典之首。[1]

创作背景

最早传入中国的大乘般若经是东汉竺佛朔支娄迦谶译出的《般若道行品经》[4](后题《道行般若经》)10卷(相当此经第四会),世称“小品般若”。旋有三国吴支谦重译成《大明度无极经》(原题《明度经》)6卷,康僧会别译成《吴品经》5卷(今佚)。另有竺法护译成《光赞般若波罗蜜经》10卷;朱士行西行求得二万颂大品般若梵本,由无罗叉等译成《放光般若波罗蜜经》20卷(相当于此经的第二会)。鸠摩罗什后秦弘始六年(404)重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品二万颂,弘始十年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小品八千颂和《金刚般若经》等。菩提流支北魏永平二年(509)译出《金刚般若经》1卷(相当此经的第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