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禅师

唐朝时期僧人
悟空禅师(731年-812年[3]),俗家原名车奉朝,青年时在唐朝为官,后落发为僧,唐朝京兆府云阳县(今陕西泾阳县西北)人,鲜卑族[2]
唐玄宗天宝九年(公元750年),车奉朝随内侍省内寺伯张韬光出使西域[]宾国,因身染重疾,而留在健陀罗国,后落发为僧,法号法界,此后修习梵语,专研佛法。因思念故国及亲人,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法界踏上回归大唐之路,临行前,他的师傅舍利越魔赠给他《佛说十地经》《回向轮经》《佛说十力经》及释迦牟尼佛牙舍利一枚,在回大唐的途中,法界协助莲花精进、尸罗达摩高僧将这三本经书翻译完成,但经过回鹘时,因为回鹘可汗不信奉佛教,法界只能将经书的梵本藏在龙兴寺,而只带译本回了大唐,觐见皇帝后,获赐法号“悟空”,赐住“章敬寺”。[1]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高僧圆照将悟空禅师在西域的见闻写成《悟空入竺记》,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悟空圆寂于长安护法寺,归葬嵯峨山,享年82岁。[3]

人物生平

人物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