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kōng]篌[hóu],又称“坎侯”或“空侯 ”,世界上最早的弦鸣乐器,古代中国重要的乐器之一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代除了宫廷雅乐使用之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常用于独奏、重奏或是歌舞伴奏。[2]在古代,依据箜篌形制结构不同,将箜篌分为卧箜篌、竖箜篌和凤首箜篌三种类型。卧箜篌是在我国本土出现的一种箜篌(也有学者认为卧箜篌是从西亚传入的外来乐器),形制与琴瑟相似,而竖箜篌则是在东汉之时,由波斯经西域传入我国的一种角形箜篌,最初只在西域流传,逐渐传播到中原地区,后在全国范围内流行。为避免将两者混同,从六朝末期就将二者分别造名,以卧、竖以示区别。[2][3][4]凤首箜篌是在东晋初年由印度随天竺乐传入我国的一种箜篌,以琴头饰有凤首而得名。[5][6][3][7][2]箜篌的声音清亮明丽、柔美神秘而飘渺、声韵动听而悠雅。[8] 命名
关于箜篌之名,大致有两 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坎侯/空侯/箜篌”应为汉语早期外来词。西汉时期中原地区与西域各族多有交往,植物、动物、食物、乐器等,都有较多引入,从而形成了汉语外来词的第一个高峰期。从“箜篌”名称的使用来看,应是先音译成“坎侯”或“空侯”,之后又依据其制作材料,在原有汉字“空侯”之上加了一个表示意义类别的“竹”头而成为“箜篌”,从而完成了这一外来词的本土化。[4]另一种观点则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该书记载了箜篌得名的缘由,《风俗通义·声音第六》曰: “谨按《汉书》,孝武皇帝赛南越,祷祠太一、後土,始用乐人侯调,依琴作坎坎之乐,言其坎坎应节奏也,侯以姓冠章耳。或说空侯取其空中。琴瑟皆空,何独坎侯耶,斯论是也。《诗》云: ‘坎坎鼓我。’是其文也。”[9]可以看出,应劭[shào]认为坎侯是本土乐器,是根据琴而制作的,因其坎坎之声而得名,侯为制作者之姓,又叫空侯,因其中空之形而得名。[4][10] 历史流变
卧箜篌的历史源远流长,最初名曰“坎侯”或“空侯 ”,汉代刘向《世本·作篇》载:“空侯,空国侯所造”“空侯,师延所作,靡靡之音也。出于濮[pú]上,取空国之侯名也”。空侯为“师延所作”,师延是商纣王的乐官,且刘熙《释名》所载也与《世本》相同,这就说明卧箜篌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3]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长江流域的楚国也出现了和琴、瑟相像的卧箜篌。这是认为卧箜篌起源于本土的说法,另一种观点认为,早在公元前6世纪,卧箜篌从西亚传入我国。之后逐渐本土化,从音译的“坎侯”或“空侯”演变成在汉字“空侯”之上加了一个表示意义类别的“竹”头,成为“箜篌”。[4]箜篌也在汉代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性乐器而列入“清商乐”中,当时有五弦十余柱,以竹为槽,用木拨弹奏,流行范围很广,包括中原、南方和东北地区。在隋唐时期,东传高丽和日本,用于隋唐高丽乐中。宋代之后,箜篌在中国日渐销声匿迹,被表现力更为丰富的琴、筝所代替。然而,卧箜篌在中国邻邦朝鲜、韩国却得以传承,经过流传和历代的改进发展成为今日之玄琴。在日本,箜篌因从当时的百济国(高丽、百济都为朝鲜古称)传入,故称其为百济琴。[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