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熙

东汉经学家
刘熙,又称刘熹,字成国,北海(今山东昌乐)人,官至南安太守,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生卒年不详,约生于160年。博览多识,名重州党,献帝建安中,荐辟不就,曾避地交州,往来苍梧南海,客授生徒数百人,吴人程秉、薛综,蜀人许慈都曾从熙问学。著有《释名》和《孟子注》,其中《孟子注》今已不传。[1]
刘熙《释名》二十七篇,自为序,该书是中国重要的训[]著作,在后代有很大影响。《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记载,韦曜(即韦昭,晋人避司马昭讳,改作曜)在狱中上书称: “又见刘熙所作《释名》,信多佳者。”韦昭还提到,由于物类繁多,难于详察深究,尤其是在爵位方面,错讹不少,于是作《官职训》和《辩释名》各一卷,为刘熙纠谬补缺。[2]

人物生平

生当汉末桓、灵之世,献帝建安中曾避地交州。据陈寿三国志》说,吴人程秉薛综、蜀人许慈都曾从熙问学。著有《释名》和《孟子注》,其中《释名》是我国重要的训诂著作,在后代有很大影响。《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记载,韦曜(即韦昭)在狱中上书称:“又见刘熙所作《释名》,信多佳者。”韦昭入狱在孙皓凤凰二年(273年),据此可知,其书在吴末已广为流传,为学者所重视。韦昭还提到,他见刘熙《释名》内容时有得失,所谈爵位之事,亦不免或误,于是作《官职训》和《辩释名》各一卷,为刘熙纠谬补缺。后来北齐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音辞》中也提到刘熙的《释名》,他说:
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词之经,此盖其较明之初也。后有扬雄者著《方言》,其言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逮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览》、《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熹制《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耳。”这里明确地指出了《释名》这部书“譬况假借,以证音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