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

明末杰出将领
卢象升(公元1600年—公元1639年 ),字建斗,[1]又字斗瞻、介瞻,号九台, 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宜兴)人,[2]明朝末年抗清名将。[3]
卢象升出身“茗岭卢氏”,天启二年(1622年)考中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大名知府、大名兵备道等职。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起,卢象升开始镇压农民起义军。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五月,升任右副都御史;同年八月奉命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湖广巡抚,和兵部尚书洪承畴分别从西北、东南镇压农民军,不久卸任湖广巡抚,升任兵部侍郎,并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称“七省总理”,赐尚方宝剑[4][5]崇祯十年(公元1636年)冬,卢象升调任宣大总督,次年加兵部尚书衔,同年丁父忧,适逢清兵入塞,他奉命入卫京师,并督天下援兵,卢象升力主对清抗战,与兵部尚书杨嗣昌及关宁总监高起潜不合,处处受到掣肘,被崇祯帝[chǐ]夺兵部尚书衔,以侍郎衔督师。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公元1639年),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年仅三十九岁,追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南明福王时,追谥“忠烈”。清朝,追谥“忠肃”。[1][6][7]
卢象升一生短暂,后世对其评价很高,清朝政治家、文学家张廷玉评价卢象升是不世之才;[1]清代学者陈鼎评价卢象升的经济武略不在岳飞之下;[8]清朝乾隆帝评价卢象升有勇略,材优军旅,志竭股肱。[9]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