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

明朝时期官员
杨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1]自号肥翁,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2][3]三十八年进士,历任杭州府教授、户部、备副使,[1]同时也是诗人、政治家、军事家。[4]
杨嗣昌在明朝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考中进士后,历任杭州府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和兵备副使等职位。崇祯五年(公元1625年),他被任命为右金都御史巡抚永平(即今天的河北卢龙)和山海关一带的地方事务。七年(公元1627年),他晋升为兵部右侍郎兼右金都御史,负责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他多次向朝廷提出边境事务的建议,并受到崇祯帝的赏识。十年(公元1637年)初,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担任重要的军事职务。他主张与清朝主动和解,同时坚决主张镇压农民起义军,提议增加兵力和增征军费,还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战略,以剿灭敌人。十一年(公元1638年)六月,他改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继续负责兵部事务。次年,他奉命督师湖广,调集各路明军追剿张献忠罗汝才领导的农民军。十三年(公元1640年)春,他指挥左良玉等将领,在玛瑙山等地击败了张献忠。他还被授予太子少保的荣衔。[5]十四年(公元1641年)三月,他在追击张献忠军队的过程中遭遇了失败,最终病笃不食而死。[1][5]
杨嗣昌自幼学习各种知识,著有《杨嗣昌集》《薛文清公年谱》《武凌竞渡略》等作品,[6]同时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一定的成就。崇祯皇帝朱由检曾赞扬他调度周密、赏罚严明,但也有人对杨嗣昌持批评态度,对他进行攻击和诽谤,导致一些人对他贬低态度。[3][7]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