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獭属

松鼠科下的一属,穴居性草食性大型啮齿类动物
1
2
[]属(学名Marmota)是啮齿目松鼠科下的一属,共有15个物种。俗称为“土拨鼠”。该属为大型啮齿类动物[1][5]体重3~10千克,体长30~60厘米。[3][4]头短而阔,[7]耳小,[3]上下各有一对门齿露出唇外。[4]前足四趾、[7]后足五趾。[4]尾短略扁。[5]毛发长而厚,[3]多为黄褐色。[7]主要分布于北美洲部分地区、欧洲东南部和亚洲中部。[3][5][6]栖息于草原和高原地区,包括高山草甸和平地草原以及具有岩石的旷野。[5][8]
旱獭属动物具有高度社会性,[9]偏爱家族式群居生活。[10]它们能挖出洞穴以供躲避敌害和繁殖,[3][8]白天活动时在洞穴附近进食草本植物或玩耍休息,[3][10]群体中一两只个体身体直立充当“哨兵”,[3][11]一旦发现危险就发出尖锐刺耳的叫声来提醒同伴返回洞穴躲避。[12]旱獭属动物的洞穴能够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氧气,其粪便可用作肥料,具有一定生态价值。[13]其还多被用作医学研究,是人类乙型肝炎、丁型肝炎以及原发性肝癌等多项疾病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10]另外,其毛皮柔软,保暖效果好,可用于制作大衣、帽子、手套等,经济价值高。[7]
截止2023年,大部分旱獭属动物分布较广泛,数量稳定,但也有一些物种受到人类的过度狩猎及栖息地丧失等因素的威胁,[9][14][15]如门茨比尔旱獭(Marmota menzbieri)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16]蒙古旱獭Marmota sibirica)为濒危(EN),[17]温哥华岛旱獭(Marmota vancouverensis)为极危(CR)。[18]乌兹别克斯坦、蒙古、美国等地通过立法保护和建立保护区来保护这些濒危的旱獭属动物。[16][17][18]

命名与分类

旱獭在北美具有中新世晚期(1380万至530万年前)的灭绝物种化石记录,而在欧亚大陆,没有早于更新世(距今260万至11700年)的证据[3]旱獭最亲近的物种是黄鼠属(Spermophilus)和草原犬鼠属Cynomys[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