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一种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亦称志贺菌病(shigellosis),是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经消化道传播,夏秋季高发。临床特征为发热、畏寒等全身中毒症状,伴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严重病例表现为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病死率高。少数病例迁延成慢性[1]
该病主要以粪-口途径传播,志贺菌随患者粪便排出后,污染食物和水经口感染。其次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即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带菌者的生活用具而感染[1]
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和抗菌治疗。一般治疗包括注意生活规律,进食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轻型菌痢患者可不用抗菌药物,严重病例则需应用抗生素[4]。2019年,WHO建议将环丙沙星作为治疗志贺菌感染的一线药物,阿奇霉素头孢克肟头孢曲松作为二线治疗药物[5]
急性菌痢大多能够痊愈,只有少数病人转为慢性菌痢或带菌者。中毒型菌痢预后差,病死率高[1]
菌痢主要集中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医疗条件差且水源不安全的地区。全球每年志贺菌感染人次估计为1.67亿,其中绝大部分在发展中国家。2015年数据表明,志贺菌感染是全世界腹泻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是5岁以下儿童腹泻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中国菌痢的发病率仍高于发达国家,但总体看发病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各地菌痢发生率差异不大,终年散发,有明显的季节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