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

唐朝中期政治家、谋臣
李泌[bì](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长源。唐朝中期著名道家学者、政治家、谋臣、诗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北70里),西魏时迁居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市)。为南北朝北周时“八柱国”李弼的六世孙。[3][5][1]
唐玄宗天宝年间,授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后为杨国忠所忌,隐居[yǐng]阳(今河南省登封颍水北)。[2]唐肃宗至德元年间(756年),拜为银青光禄大夫,并授广平王行军司马,参与军国大事,辅佐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又为李辅国所忌,归隐衡山(今属湖南)。[2][3]唐代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又为宰相元载常衮所忌,先后放外任江南西道判官、楚州(治所在今江苏淮安楚州区刺史[]朗峡团练使、杭州(今属浙江)刺史。[2][1]唐德宗即位后,授左散骑常侍[6]贞元元年(785年),除陕、[guó]都防御观察使。二年,任检校礼部尚书。三年拜相,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封邺县候。[6][7][1]贞元五年(789年),李泌病卒。朝廷追赠太子太傅。其子李繁撰《邺厚家传》,记其功业。[8][9][2]
李泌博涉经史,精究《易象》善属文,尤工诗。著有《明心论》《养和篇》等,有《李泌集》20卷行于世。《全唐诗》收其诗5首,《全唐文》存文2篇,《唐文拾遗》存文1篇。[10][8][9][2]
李泌曾隐居嵩山衡山,经过长时间修炼,成为宗教界极具影响力的人;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多次化解朝廷内部和外部的危机。李泌提出屯田,复议府兵制,增强边境军事力量;凿山开路,解决京城粮草问题,建议罢宣索,减轻百姓经济负担。李泌对外采取“联弱制强”的方针,联结回纥大食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安定,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时期唐朝的稳定。[11][12][13][9][2][8]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