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楂

蔷薇科山楂属植物
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 Siebold & Zucc.),蔷薇科Rosaceae山楂属Crataegus)落叶灌木[1][3],又名山梨、红果子、小叶山楂、南山楂[2]。其生于海拔250~2000米的山谷、多石湿地或山地灌木丛[3]。野山楂性喜光[4],多野生于向阳山坡[5],也稍耐旱、耐阴、耐寒、耐贫瘠土壤[4]。野山楂分布于中国和日本,在中国产自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安徽等地[3]
野山楂高达15米,通常具有细刺;小枝细弱,为圆柱形,一年生枝呈紫褐色,老枝呈灰褐色,散生长圆形皮孔;冬芽为三角卵形,呈紫褐色。叶片为宽倒卵形至倒卵状长圆形,边缘有不规则重锯齿,叶脉显著;叶柄两侧有叶翼。花5~7朵排列成伞房花序[3],总花梗花柄有短柔毛[6]。花梗长约1厘米;花直径约1.5厘米[3];花瓣近圆形白色[5],长6~7毫米,基部有短爪;20枚雄蕊花药呈红色。果实为近球形或扁球形,呈红色或黄色;4~5枚小核,内面两侧平滑。其花期在5~6月,果期在9~11月[3]
野山楂的树龄长,叶小,花繁果丰,其变种的花朵和果实颜色丰富,适合用于制作果树盆景[4]。野山楂的枝条上带有皮刺,可作为隔离带绿篱使用[7]。野山楂的果实可以健脾消食、活血化瘀;其种子作为中药山楂核的原植物可以消食、散结、催生;其叶作为中药山楂叶的原植物可以用于止痒、敛疮、降血压;其根作为山楂根的原植物可以消积和胃、祛风、止血、消肿[8]。野山楂的果实多肉,可以生食,用作酿酒或制果酱[3]不仅如此,野山茶叶代茶时,其茶味鲜甜,营养价值不低于茶叶[9]

历史记载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首次将山楂明确分为两种,其曰:“山楂……其类有二种,皆生山中。一种小者,山人呼为棠机子,茅楂、猴楂,可入药用......小儿采而卖之,闽人取熟者去皮核,捣和糖、蜜、作山楂糕,以充果物。其核状如牵牛子,黑色甚坚。一种大者,山人呼为羊机子。树高丈余,花叶皆同,但实稍大而色黄绿,皮涩肉虚为异尔。初甚酸涩,经霜乃可食,功应相同,而采药者不收。”结合现今《中国果树志·山楂卷》中野山楂的文字和图片描述,可知李时珍小者用于入药的山楂植物应为野山楂。其中“山楂大者”植物的描述,结合万志成等考证推断其为湖北山楂Crataegus hupehensis Sarg. 或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明《群芳谱》记载:“有二种,生山中。树高数尺,多枝柯。叶有五尖,色青背白,[]间有刺。三月开小白花,五出。实有赤、黄二色,肥者如小林檎,小者如指顶。九月熟,核状如牵牛子,色白微映红,甚坚。滁州青州者佳.……小者味酸,为棠机子、茅楂、猴楂,堪入药。肥大者为羊朹子,可作果实。”此处描述与《本草纲目》基本一致。从植物的文字描述可知,这里记载的是野山楂。清《随息居饮食谱》记载:“山楂(亦作查,一名山里果,北产者大,亦名棠球,俗名红果)……大者去皮核,和糖蜜,捣为糕,名楂糕。色味鲜美,可充方物。入药以义乌产者胜"。这里记载的也是野山楂。[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