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图尔·叔本华

德国哲学家
阿图尔·叔本华(德文名: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哲学家非理性主义奠基人、唯意志论的创始人,[1]他曾被柏林皇家科学院授予院士称号,[4]但其拒而不受。叔本华著有《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论视觉和颜色》《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大自然的意志》《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附录与补遗》。[2]
1788年2月22日,叔本华生于德国但泽(今属波兰)一个地位显赫的富商家庭。叔本华很小就立志于学术研究,但他少时受阻于父,曾一度放弃学术研习,改学经商之道。在其父亲去世后,叔本华回归学术研究,于1809年进入哥廷根大学学习。两年后,他转到柏林求学,后于1813年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18年,叔本华平生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问世,代表着他哲学体系的正式建立。1822年,叔本华年被聘为柏林大学哲学副教授,因与黑格尔争夺听众败北而辞职。很长时间内,他的哲学思想受到同代人的冷落,直到1851年,他出版的《附录与补遗》大获成功,他的哲学思想开始广为人知并受到认可。1859年,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发行并引起轰动。1860年9月21日,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在法兰克福逝世。[1][2]
作为非理性主义的奠基人,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在哲学、心理学、文艺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后世哲学家中,尼采萨特等人皆受到叔本华思想的启发。在心理学界,弗洛伊德也从叔本华哲学体系中汲取养分。托尔斯泰、莫泊桑、博尔赫斯等文学大家的创作,同样深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1][2]

人物生平

1788年2月22日,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今属波兰)的一个富商家庭。叔本华家族地位显赫,俄皇彼得大帝携皇后游览但泽时,叔本华家里的宅院曾作为俄国皇室的专用招待所。1793年,普鲁士军队占领但泽。由于叔本华父亲是启蒙运动共和主义的支持者,向来信奉“自由、独立、共和”,所以他面对普鲁士占领但泽一事难以忍受。为此,叔本华一家举家迁往自由市汉堡。[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