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燕

源自福建省福州市的特色风味小吃
肉燕又称扁肉燕、肉包肉等,因形似飞燕而得名,[1]肉燕的“皮”也被美称为“燕皮”。[2]福建地区,如果将其与鸭蛋一起烹制,则被称为“太平燕”,[3]是当地宴席中的一道传统“大菜”。[1]因此,福建民间也流传着“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等民间俗语。[4]同时,肉燕也是福建人的思乡小吃,家人希望在外的游子能与燕同归。[2]
刘立身的《闽菜史谈》记载,肉燕是清同治年间,一个叫王世统的商人,将闽北扁食”的肉馅制作工艺,和蒲城“扁食”皮的制作方法结合后,研制而成。[2]而民间则有不同的传说,一说是源自南宋理宗年间,一个叫徐小春的帮厨操作失误而成;[1]一说是明嘉靖年间,一位福建浦城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家中的厨师所发明。[5]由于肉燕市场大、效益高,旧时福州城内外各菜市场均开设有肉燕铺,[2]其中“聚记肉燕[6][2]同利肉燕”等在当地颇有名气。[7]后来,肉燕还传入浙江省苍南矾山镇,当地人改良后,成了苍南小吃的代名词。[8]
制作肉燕时,需将猪肉捶打至肉泥后,拌入地瓜粉[9][5]再擀成燕皮[10]最后将肉馅包入燕皮中。肉燕或蒸或煮,装碗后,加入高汤即可食用。[2]成品肉燕形似燕尾,皮薄如棉纸,整体呈春花状。[2]煮熟后,皮呈半透明状,[10]口感脆嫩、糯柔、味鲜,荤香。[2]如果将燕皮切丝则称为“燕丝”。[11]如果把肉丸黏上燕丝,则又称为“燕丸”。燕丝、燕丸皆可放入清汤烹煮。[2]
2003年,肉燕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国名菜”。[12]2007年,“福州市同利肉燕老铺”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13]2016年,肉燕被评为福州十大名小吃。[14]2022年,“福州肉燕制作技艺(依海)”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15]同年,肉燕入选中国地标美食早茶早餐类名录。[16]

菜名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