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照邻

唐朝诗人
卢照邻,生卒年不详,字昇之[d],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朝诗人,[1][2]王勃杨炯骆宾王合称为“初唐四杰”。[7][8]其代表作有七言古诗长安古意》《行路难》,骚体文《释疾文》《五悲文》等。[4][5]
卢照邻出身名门,先后求学于名士曹宪[e]王义方[f][5]博学多才,善于写文章。[2]二十岁时,任职邓王府典签[a]、书记[b],随邓王先后到过寿州[g]益州[c]襄州[h]兖州等地。麟德二年(665年),邓王去世。卢照邻改授益州新都县尉,到了蜀地。后卢照邻身染风疾,不再作官,到长安求助于医药家孙思邈[6]上元二年(675年),卢照邻居住在太白山,服用丹药,休养身体。[1][2]随着风疾日益加重,家境困顿,卢照邻只能乞求名流贵族的资助。[1][6]后来,他搬到阳翟[i]具茨山下,奋力写作。[1][2]最终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卢照邻与亲属诀别后,投颍水自尽。[1][2]
卢照邻的诗歌数量多,体式多样,注重声律。[5][9]以“染疾”为界,可以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精神焕发、锐意进取;[10]后期风格悲凉、凄苦。[11]他反对卑弱萎靡的文风,提倡雄放刚健的美学风格,开启了新的诗风。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一起,引导着唐诗的创作走向,[12]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13]当代古文学研究家谌东飚认为:“卢照邻一生仕途坎坷,穷愁潦倒,又加恶疾缠身,竟至不得善终。这种悲惨的人生经历,使他的作品涂上了较之王、杨、骆更为愤懑、忧郁的色彩。”[14]

人物生平

出身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