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

唐朝初期诗人
骆宾王(公元619年—公元687年)[a],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1][2]唐朝初期大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3]
骆宾王七岁时就能作诗,最初为道王府属官,乾封二年(公元667年),骆宾王因对策入选,被授予奉礼郎不久担任东台详正学士,坐事免官,后从军西域,回京后历任武功主簿明堂主簿、长安主簿,不久又[zhuó]升为侍御史。因武则天当政,骆宾王多次上书讽刺,因此获罪,最终被贬为临海县丞[4]光宅元年(公元684年),跟随英国公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讨武[zhào]檄》,徐敬业败亡后,骆宾王结局不明或说兵败被杀,或说逃亡不知所踪,唐中宗继位后,下诏求骆宾王的文章,被人整理成文集十卷传世。[1][2][5]
北宋官员计有功评价骆宾王,写文喜欢使用数对,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人号为“算博士”。[6]南宋诗人魏庆之评价骆宾王为诗,格高致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7]

人物生平

早年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