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

十三经之一
《周礼》又名《周官》《周官经》, 是一部记载设官分职的先秦文献,大约成书于战国晚期。原为记载周代官职之书,至西汉时始改称为《周礼》,列为礼经,进入儒家五经体系之中。与《仪礼》《礼记》并称“三礼”。汉景帝武帝年间,河间献王刘德最早收藏《周官》, 因缺《冬官》, 以《考工记》补充。王莽改制时,经西汉大臣刘歆建议,《周礼》被立为官学,传授至今。汉郑玄、唐贾公彦、清孙治让都是研究《周礼》的大家,他们的研究著作《周礼注》《周礼疏》《周礼正义》, 都是《周礼》研究的代表作。[2]
《周礼》原本与儒家“五经”无关,直至西汉末年,西汉经学家刘[xīn]将其改名为《周礼》,始将其纳入经学体系中。经过东汉两百来年的发展,在东汉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周礼》成为“三礼”之首,正式[]身于“五经”之列。东汉经学家郑玄又为《周礼》作注,他认为《周礼》的作者是周公,并将之代替《仪礼》成为“礼经”,并跃居“三礼”之首。《周礼》作为儒家经典不可撼动的地位至此最终确立。《周礼》是研究先秦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尤其对于考察古代官职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其丰富的内容,不仅为历代经学家所重,亦是今日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3][4]

书名

《周礼》在汉初最初名为《周官》。《周官》之名最早见于《史记·封禅书》《七略》《汉书·礼乐志》和《汉书·王莽传上》。至汉平帝元始五年,王莽奏改南北郊祭礼时,《汉书·郊祀志》中仍称《周官》。同年五月,公卿、大夫、博士、议郎、列侯九百余人奏为王莽加九锡之礼,仍然引用为《周官》。《周礼》又有《周官经》之称,见于《汉书·艺文志》。[5]至王莽时,刘歆奏立博士,始名《周礼》。东汉史学家荀悦的《汉纪》中记载:“刘歆以《周官经》六篇为《周礼》。王莽时,歆奏以为礼经,置博土。”但在东汉时,仍有称《周礼》为《周官》者,至郑玄三礼,乃确定称《周礼》。[6]

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