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他莫拉菌

首次发现于1896年的病菌
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catarrhalis,MC)又称卡他布兰汉菌,可存在于健康人群的上呼吸道,是导致中耳炎、鼻窦炎、慢性阻塞性肺炎的病原体;在免疫抑制和ICU的患者可导致菌血症;是社区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1][2]
卡他莫拉菌于1896年被首次发现,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一直被认为是非病原菌,但直至1972年,VERGER和RIOR在经过对痰液细菌定量研究后首次确认其为一种可致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卡他莫拉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莫拉菌属,无芽孢,无鞭毛,形态上不易与脑膜炎奈瑟菌鉴别,需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18~20℃即可生长,菌落光滑,不透明,灰白色,菌落易从培养基上刮下。氧化酶和触酶阳性,产DNA酶,多数菌株还原硝酸盐亚硝酸盐(借此可与奈瑟菌属相鉴别)。[3][4][1]

简介

卡他莫拉菌
革兰氏染色显示为阴性,故为革兰氏阴性非发酵菌。过去一直认为卡他莫拉菌是对人体无致病性的上呼吸道正常寄居菌。但是,近20多年的研究发现,该菌不仅可以引起儿童和老年人的上呼吸道感染,而且还是引起成人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是儿童上颌窦炎中耳炎肺炎以及成人的慢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第3位最常见致病菌,仅次于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而且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尤其多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