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2]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3]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呼吸系统症状和气流受限,通常与显著暴露于有害颗粒或气体引起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有关。[2]1994年,欧洲呼吸病学会(ERS)制定了慢阻肺定义:是以最大呼吸流量减低及肺部通气受限为特点的疾病。[6]
引起慢阻肺的病因可概括为个体易感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遗传因素、吸烟、空气污染、呼吸道感染等。慢阻肺的主要症状是慢性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常见右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等并发症。诊断慢阻肺时,应全面采集病史,包括症状、危险因素暴露史等,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是诊断慢阻肺的肺功能标准;胸部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X线和CT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对晚期慢阻肺、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鉴别诊断等。[3]
对慢阻肺的治疗可分为稳定期的治疗、急性加重期治疗、外科治疗。其中,稳定期的治疗包括:劝导病人戒烟、长期家庭氧疗、支气管扩张剂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等;急性加重期慢阻肺应先确定急性加重的原因及严重程度,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门诊或住院治疗,包括低流量吸氧、机械通气、抗生素治疗等方法,外科方法仅适用于少数有特殊指征的病人,手术方式包括肺大疱切除术和肺减容手术。戒烟是预防慢阻肺最重要的措施,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等对防止慢阻肺病人反复感染可能有益。[2]预后方面,慢阻肺的反复发作是最大的危害,坚持不发作的患者5年存活率超过80%;每年发作3次以上的患者,5年存活率不足30%。轻、中度慢阻肺的预后相较之下之下更好。[7]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全球第三大死因,2019年造成约323万人死亡。[8]慢阻肺是中国2016年第五大死亡原因、2017年第三大伤残调整寿命年的主要原因。[3]2018年,中国慢阻肺的患病率占40岁以上人群的13.7%。[2]1979年,中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会议,提出“COPD”这一国际公认的诊断名词,修订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诊断标准、分型、分期和病情判断标准。2001年4月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发表“COPD全球倡议(GOLD)”。[6]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