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刻本

出自《元史》《大明律》《大诰》
明代刻书多,刻书机构比唐五代、宋金元更多,刻书地点可说是遍地开花,难以详举,是中国出版事业和印刷技术发展的极盛时代。明刻本依然分官刻、家刻、坊刻几种。官刻本中有内府本(包括经厂本)、国子监本以及其他中央机构和地方官刻的书帕本,还有介于官刻和家刻之间的藩府本。在版刻特点上,既有对元朝继承的一面,又有所创新。

研究历史

明代是我国雕版印刷业的繁盛时期,印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发明了[dòu]版、拱花,套印本和插图本大量出现;印刷专用字体形成并广泛使用;除雕版外,活字印刷 也得到了应用,木活字本、铜活字本也成为明本的一个特色;印刷地域、规模、品种都有较大的突破;线装取代了包背装,成为古籍的主要装订形式。明本书无论在 刻书地区、刻书形式、刻书技术、刻书范围、民间书坊数量上等都远胜于前代。流传下来的明刻本以中后期作品较多,正统以前较少。
明刻本古籍
内 府本即皇家刻本,现存南京内府刻本尚有《元史》《大明律》《大诰》及续编、三编,等等。迁都北京后内府刻书由宦官掌握,即司礼监所辖经厂,刻印的书多为 《五经》《四书》《性理大全》等常见古籍,纸墨考究、书品宽大,但校勘不精,错讹较多。明朝在南京和北京均设国子监,以南京国子监刻书多且好。南京国子监 接受了元集庆路儒学和元西湖书院所存的书版,印书约二百七十余种;北京国子监刻印不到百种,以经史为主,著名的有《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等。因而有“南监本”和“北监本”之称。明皇子皇孙受封建藩的有许多人,据统计有四十多藩府。他们喜好刻书,刻了约五百种书。藩刻本校勘精审、纸墨讲究、刻印精良。家刻、坊刻分布极广,除江浙一带和建阳仍书业发达外,北京徽州苏州湖州南京等地也兴盛起来。家刻有郑氏兄弟刻业师宋濂的《宋学士文粹》,由同门刘 刚、林静、方孝儒手书上版,字体精雅、版刻讲究;苏州陆元大翻刻宋本《花间集》;袁褧的嘉趣堂刻书也很多,传世的有《世说新语》《六臣注文选》,吴县黄氏 兄弟刻的《论语》《山海经》《水经注》等;顾春世德堂刻的《六子全书》,洪梗清平山堂刻的《清平山堂话本》等。后期大藏书家毛晋,其家刻书品种之多超过任 何一家坊刻,甚至超过北监,因毛晋的藏书处叫汲古阁,其刻本被后人称为汲古阁本,最著名的为《十三经注疏》《十七史》。坊刻则大量的戏曲小说、医书等通俗 读物,北京岳家的《大字魁本全像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上图下文,建阳熊大木的《全汉志传大宋中兴英烈传》、余文台双峰堂刻的《新刊京本编辑二十四帝通俗演 义西汉志传》,南京富春堂《编刻演剧十本》、文林阁也刻了《还魂记》《荆钗记》《绣襦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