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种

布鲁门巴哈公布的五大人种之一
蒙古人种(英文名:Mongolian),又称亚美人种,是德国自然人类学家布鲁门巴哈(英文名:Johann F.Blumenbach,别名:布鲁门巴赫)公布的五大人种之一[1][2]
1781年,德国解剖学家布鲁门巴哈根据颅骨测量研究结果,将全人类划分为五大人种,包括白种、高加索人种(Caucasian),黄种、蒙古人种(Mongolian),棕种、马来亚人种(Malayian),黑种、埃塞俄比亚人种(Ethiopian)和红种、阿美利加人种(American)[2]。蒙古人种最初生活在东亚、东南亚、中亚以及西伯利亚等地区,之后其中一部分北亚人沿阿拉斯加陆桥进入美洲大陆,并发展成为印第安人,而另一部分南亚人则扩展到了南太平洋诸岛屿。亚洲蒙古人种可分为北亚、东亚、南亚三个人种支系。该人种的主要特征有:黄色皮肤,栗色眼睛,黑色直发,体毛及胡须均不明显,面部平扁,颧骨突出,鼻梁不高等。此外,蒙古人种的耳垢多为黄灰色,干燥且气味小。并且在该人种的上眼睑上还会出现内毗褶,称作“蒙古褶”。在指纹方面,斗形纹在蒙古人种中出现频率最高,约占指纹花型的50%左右[1]
1998年,美国人类学协会执行委员会表示,大多数身体变异(约94%)存在于所谓的种族群体中,而传统的地理“种族”分组仅在其基因的6%左右存在差异[3]

概念演变

1775年,在林奈的四大人种区划提出40年之后,德国自然人类学家布鲁门巴哈在他的《人类的自然变种》一书中,公布了一个新的人种划分方案,全世界的人被分为五大人种,即:高加索人种、蒙古人种、马来人种、尼格罗人种(初称埃塞俄比亚人种)、美洲人种。他及后来的许多人种学家,还尝试从肤色之外寻找划分人种的方法,包括头骨、鼻部、头发、眼形、眼色、耳廓外形、牙齿、耳垢基础代谢血型指纹等等,但运用这些标准均不能进行严格的人种划分。也有体质人类学者力图证明蒙古人种具有黄皮肤,  “黄种人”和“蒙古人种”迅速相结合,成为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