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

位于非洲东部的联邦制国家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阿姆哈拉语የኢትዮጵያ ፈደራላዊ ዲሞክራሲያዊ ሪፐብሊክ,英语:The 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Ethiopia),简称埃塞俄比亚(阿姆哈拉语:ኢትዮጵያ,英语:Ethiopia),[2]是位于非洲东部的联邦议会制国家,国土面积110.36万平方千米,[2]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阿姆哈拉语为联邦工作语言,通用英语。截至2023年10月,埃塞俄比亚全国总人口为1.2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内陆国家,[25]也是非洲人口第二大国。[8]
埃塞俄比亚境内以高原为主,全国平均海拔2000~2500米,东非大裂谷东北到西南斜穿,将其分为西部高原和东部高原两部分,其中埃塞俄比亚高原占全国面积的2/3,是青尼罗河的发源地。[5][1][8]埃塞俄比亚地处赤道北回归线之间,以热带气候为主,同时受到海拔高度的影响而多变。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使埃塞俄比亚拥有多种矿产资源,包括金、铂、钽铌、铁、铜等,也拥有独特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世界八个重要的栽培植物原产地之一、全球鸟类多样性中心,拥有31种特有哺乳动物,以及13处自然保护地类型。[7][1][26]
埃塞俄比亚具有3000年文明史,[1]是非洲最古老的独立国家。[27]其于距今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已有人类活动,并于公元1世纪左右出现最早的王国记载。中世纪时哈比沙人、阿姆哈拉人先后在此建立基督教王朝。[28]1889年,绍阿国王孟尼利克二世称帝,统一全国,建都亚的斯亚贝巴,奠定现代埃塞俄比亚疆域。[1]19世纪初列强瓜分非洲,埃塞俄比亚在与意大利王国的战争中获胜,成为当时极少数未遭列强殖民的非洲国家,[29][30]并维持独立至墨索里尼发动第二次意埃战争为止。二战结束后,埃塞俄比亚在复国时主张对厄立特里亚的统辖权,后者展开了长期的抵抗。1974年,门格斯图等军官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末代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建立军政府,宣布走社会主义道路。1990年,亲阿尔巴尼亚的霍查派在内战中获胜,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埃革阵)上台执政。[31][28]2019年底,埃革阵改组为繁荣党继续执政,并正式与交火数十年的厄立特里亚和解。2022年11月,埃塞俄比亚政府与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达成和平协议。[1][32]埃塞俄比亚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非洲联盟政府间发展组织(伊加特)、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等组织成员。2024年1月1日,埃塞俄比亚成为金砖国家正式成员。[33]
埃塞俄比亚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农业系埃塞俄比亚国民经济和出口创汇的支柱,占GDP约40%。经济作物有咖啡、恰特草、鲜花、油料等。埃塞俄比亚咖啡产量居非洲前列,年均产量33万吨左右,咖啡出口创汇占埃塞出口的约24%,其产量占世界产量的15%。埃塞俄比亚工业基础薄弱,门类不齐全,结构不合理,零部件、原材料依靠进口。制造业以食品、饮料、纺织、皮革加工为主。[34]2022年埃塞俄比亚国内生产总值1111.8亿美元,[1]人均GDP1156美元,[13]属于低收入经济体[35]埃塞俄比亚陆路交通以公路为主,截至2021年,埃塞俄比亚公路网总里程达15.58万千米,全国共有40多个机场,其中亚的斯亚贝巴宝利国际机场是东部非洲的空运中心,海上运输主要通过邻国厄立特里亚吉布提的港口。[2]2021年,埃塞俄比亚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498,位居全球第175位,属于低发展水平国家。[15]
埃塞俄比亚的文化在非洲独树一帜,既有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影响,也有当地传统的民俗,融合了阿比西尼亚王国、古也门和所罗门王国的文化。[36]埃塞俄比亚为多民族国家,全国约有80多个民族。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最早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的国家之一,[37]约有45%的埃塞俄比亚人信奉埃塞俄比亚正教(基督教一性论教派)。[2]埃塞俄比亚高原被认为是咖啡的起源地,自公元9世纪以来,当地就有饮用咖啡的文化传统。[38]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境内,人类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古人类化石标本“露西”(迄今350万年)。[28]截至2023年12月,埃塞俄比亚拥有有纪念发现基督圣十字的庆典、锡达玛族的新年庆典等5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阿克苏姆古城遗址、瑟门国家公园等共计11处世界文化或自然遗产。[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