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

欧洲巴尔干半岛西南部的国家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语:Republika e Shqipërisë,英语:The Republic of Albania[1]),简称“阿尔巴尼亚”,别名“山鹰之国”,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分别同黑山塞尔维亚北马其顿接壤,南部同希腊为邻,西临亚得里亚海,隔奥特朗托海峡意大利相望。地拉那Tirana)是阿尔巴尼亚首都及全国第一大城市,也是阿尔巴尼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3]主要的港口有都拉斯萨兰达和发罗拉拉斯是首都的外港。[16]阿尔巴尼亚国土面积2.87万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1月,国内共有276万人。其中阿尔巴尼亚族占98%。少数民族主要有希腊族、罗马尼亚族、马其顿族、罗姆族等,官方语言为阿尔巴尼亚语。56.7%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6.6%信奉东正教,10.1%信奉天主教[1]
阿尔巴尼亚属于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阿尔巴尼亚降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一般从东北的14.5°C向西南逐渐增高到18°C。阿尔巴尼亚夏季日照时间长于冬季,六月的白天最长,可达15小时左右。而最长的黑夜则出现在冬季。[2][3][17][18][19]阿尔巴尼亚境内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占比77%。[3]阿尔巴尼亚于1190年建立封建制公国。1415年起被奥斯曼帝国统治近500年。1912年11月28日宣布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奥匈、意、法军占领。1925年建立共和国。1928年改行君主制,至1939年4月意大利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被意、德法西斯占领。1944年11月29日全国解放。1946年1月11日成立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76年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年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1]
近年来,阿尔巴尼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国内大约一半的人口从事农业,农业贡献了阿尔巴尼亚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阿尔巴尼亚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工业产品主要为纺织品、鞋类等基本轻工产品,以及矿产、石油等资源性产品。[20]阿尔巴尼亚服务业发展较快,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阿尔巴尼亚旅游业受冲击明显,2021年逐步恢复至疫情前水平。[3][21]2021年阿尔巴尼亚GDP为182.6亿美元,人均GDP约6494.4美元。农业、工业、服务业占GDP比重分别为17.68%、21.82%和47.7%。[3][8][22]2022年,阿尔巴尼亚吸引外资13.7亿美元,前五大外资来源国分别为瑞士荷兰加拿大意大利土耳其[3][22]阿尔巴尼亚于2000年9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6年6月,与欧盟签署稳定与联系协议(SAA);2006年12月,阿尔巴尼亚加入中欧自由贸易协定(CEFTA)。阿尔巴尼亚虽同西巴尔干地区各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但因本国市场小,基础设施较差,运输成本高,故对周边国家市场影响不大,但欧盟和西巴尔干地区仍为阿尔巴尼亚主要辐射市场。[3]
阿尔巴尼亚人民的美食、文学、音乐和艺术经过长期发展、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阿尔巴尼亚文化。文学通过宗教在阿尔巴尼亚文化中扎根,国内不断涌现出伟大的文学家。阿尔巴尼亚艺术形式多样,从建筑、绘画、雕塑到马赛克设计,不一而足。[23][24][25][26]2005年,阿尔巴尼亚的传统复调音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这一民间传统在21世纪初复兴,至今仍在婚礼、节日和其他社交活动中进行。[27]截至2024年,阿尔巴尼亚共拥有4处世界遗产,其中有2处为跨国界世界遗产。分别为奥赫里德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喀尔巴阡山脉欧洲其它地区的原始山毛榉林、培拉特和吉罗卡斯特历史中心以及布特林特[24][25][26][28]

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