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承恩

唐朝信都太守
乌承恩(?~758年)是唐朝时期的将领,出生于张掖郡(今甘肃省张掖市),是平卢军将乌知义之子。他在开元年间起家为平卢军先锋,与乌承玼并称“辕门二孔”,战功卓著。后来,他出任信都太守,迁任冀州刺史安史之乱爆发后,乌承恩被迫归降叛军,力劝史思明降唐,授范阳节度副使、张掖郡公。乾元元年(758年),他与族弟昌化郡王乌承玼密谋杀害史思明,但事情败露,乌承恩被杀。据说,他曾多次打扮成妇人,夜入诸将家策反,对史思明死忠的将领们报告史思明。最终,史思明在乌承恩床下发现了他的密谋,将其杀害。[1]乌承恩的死导致了史思明的复叛,他上表唐廷,胁迫肃宗诛杀李光弼。肃宗派人解释:“此非朝廷与光弼之意,皆乌承恩所为,杀之可也。”。[2][3]

人物经历

乌承恩,此人的父亲是史思明刚出道时的老上级,对史有提携之恩。史思明随安禄山起兵后,时任信都太守的乌承恩率全郡投降史思明。安庆绪败落后,乌承恩是力劝史思明反正的心腹之一。史思明反正后,李光弼知道史思明的投诚不过是权宜之计,要不了多久,他还会再叛。所以李光弼向肃宗献策,派一个史思明信得过的人(乌承恩)代表朝廷前往范阳宣谕慰问,借机做掉史思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的一天,乌承恩一行抵达幽州。宣完旨后,史思明特意安排乌承恩住进了自己的官邸。乌承恩的儿子其时正于史思明帐下任职。当天夜里,史思明很有人情味地吩咐他去看望一下父亲。那天深夜,乌承恩四顾无人,用一种激动而低沉的嗓音告诉儿子:“我受朝廷之命除掉这个反叛的胡贼,事成后我就是节度使!”还没等乌承恩的儿子表达出和父亲同样激动的心情,房间的某个地方就传出了两声冷笑。史思明安排的两个人已经在黑乎乎的床底下埋伏了大半夜了。随后乌承恩的行李中被搜出了许多东西。有李光弼的牒文,文中让乌承恩邀同阿史那承庆一起刺杀史思明;还有事成后准备赏赐给阿史那承庆的免死铁券;另外还有一本小册子,上面列满了史思明心腹党羽的名单。史思明指着那些东西问乌承恩:“我哪里对不住你,你要这么干?”满头是汗的乌承恩不停磕头:“我有罪!我该死!这都是李光弼的阴谋。”翌日,史思明集合了所有部众、官吏和幽州百姓,面向西南,痛哭流涕:“臣以十三万众降朝廷,何负陛下,而欲杀臣?!”这一天,史思明当众打死乌承恩父子,囚禁了宦官李思敬,然后向李亨上表鸣冤。李亨赶紧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遣使宣慰说:“此非朝廷与光弼之意,皆承恩所为。杀之,甚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