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

唐朝中期名将、平定安史之乱主将之一
李光弼(708-764年8月15日),契丹族,祖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京兆万年(今西安)人。蓟国公、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唐朝中期名将,平定安史之乱主将之一,与郭子仪并称为“李郭[1][2]
李光弼出身于“柳城李氏[3]。善于骑射,富有谋略,初仕为左卫左郎将。后累任河西节度兵马使、河西节度副使等职,袭爵[]郡公。[1]天宝十五年(756年),因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举荐,出任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先后于常山、嘉山(今河北曲阳)大破敌军,收复河北十余郡。潼关失守后,与郭子仪前往灵武(今宁夏灵武)勤王,后率部以弱胜强取得太原之战的胜利。乾元元年(758年),与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围攻相州,先大破敌军,后兵败安阳;同年取代郭子仪担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取得河阳(今河南孟县)之战的胜利,挫败史思明南下的企图。上元二年(761年),收复东都洛阳失败,改任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出镇临淮(今江苏盱眙),后派遣部将击败史思明,进爵为临淮郡王。[4][2]广德元年(763年),平定浙东袁晁起义[4]安史之乱平定后,获赐铁券,名藏太庙,图形于凌烟阁。晚年为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等所谗,吐蕃进犯京师时,唐代宗令其勤王,不敢前往,忧郁生疾,于广德二年(764年)病逝于徐州,终年五十七岁,追赠太保、谥号武穆[2][1][4]。葬于三原[2],世称“李临淮”“李武穆[5]
李光弼著有《将律》《统军灵辖秘策》《李临淮武记》,今已失传[6][7][8];《全唐文》留有其作品《辞疾让官表》[9]。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李光弼足智多谋、治军严谨,善于谋定而后动,以少胜多,战功为唐朝中兴第一。[4]

个人经历

早期军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