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寺

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济寺又名前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白华顶的灵[jiù]峰南麓,[2]北依灵鸷峰,面朝梵山,[5]地处国家5A级风景区普陀山风景区内。[6]现任住持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院长、普济寺方丈道慈大和尚。[4]
普济寺,原名“不肯去观音院”,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2]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因王舜封出使途中的奇迹得名“宝陀观音寺”。历经沧桑,该寺在庆元年间(1195-1200)被列江南“教院五山十刹”之一。嘉定三年(1210年)殿宇遭风毁,后由住持德韶筹资重修。到了元代,寺院再次获得皇室的资助维护。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和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因海寇侵扰而内迁。正德年间(1506-1521年)一度重建,并在万历年间迁回原址逐年修复扩建,获赐“护国永寿普陀禅寺”。不幸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遭火灾,但随后李太后资助重建。清康熙四年(1665年)荷兰海盗劫掠,十年后游民误火再毁,直至康熙下令拔款得以修复,并更名为“普济禅寺”。雍正九年(1731年)进一步大规模修缮,建设了多处重要设施。新中国成立后,普济寺于1964年被列为舟山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寺院。到了2013年3月5日,普济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经过不断整修,普济寺建筑群重现昔日风貌,历史与文化价值得以保持。[4]
普济寺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占地2.6万平方米。其布局遵循传统中轴线方法,并充分利用地形特点来规划单体建筑。寺内的主要建筑如御碑殿、天王殿、圆通宝殿藏经楼等,均采用重檐歇山顶盖建筑形式,屋顶覆盖黄琉璃瓦或灰色筒瓦。藏经楼的设计更为独特,采用十三桁结构,明间五架梁前后三步架,并在五架梁与随梁之间设置一斗六升斗栱,建筑周围设有廊子。[2]普济寺建筑的基座通常遵循几何形状,尤其是长方形,符合清代的建筑规制。[7]
普济寺是浙江清代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2]为研究清代佛教建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7][8]普济寺保存有宋代以来经书、佛像、圣旨、龙袍、玉印以及韩国日本、东南亚各国馈赠的珍贵文物,现收藏于普陀山佛教博物馆[4]普济寺每年定期举办浴佛节观音香会节、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等文化活动。[9][10][11]

寺名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