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右

六盘山以西
古地区名。又称陇西。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约当今甘肃省陇山、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唐陇右道,包括范围较广,故陇右亦兼指河西、安西、北庭广大地区。《资治通鉴》:天宝十二载(753年),“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②唐方镇名。开元元年(713)置,治所在鄯州(今青海乐都县)。《旧唐书·地理志》:“陇右节度使,以备羌戎,统临洮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戎、莫门、宁塞、积石、镇西十一军,绥和、合川、平夷三守捉。”辖境相当今甘肃东南部和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地区。安史乱后地入吐蕃后废。[1]

历史渊源

“陇右”最早约出现于汉末魏初,但溯其渊源,“陇右”一词则由陕甘界山的陇山六盘山)而来。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古时也称陇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唐代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唐初贞观年间,将全国划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又设州。)、以东起陇山,西达沙洲甘肃酒泉)的地域始设陇右道。其地域包括今甘肃、新疆大部分地区和青海湖以东地区。唐睿宗景云二年,以黄河为界东设陇右道,黄河以西地域设河西道。至此,“陇右”作为地域范围,就有了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陇右等同于“十道”时期的陇右道辖域,狭义的陇右指今甘肃省黄河以东、青海省青海湖以东至陇山的地区。陇山以东的平凉庆阳二市,习称陇东,就其隶属关系和历史文化传统而言,与陇右地区颇多相似,故也属“陇右”   。

地理位置

陇右地区位处黄土高原西部,界于青藏、内蒙、黄土三大高原结合部,自然条件独特;历史上无论是政区划分、民族分布、人口构成还是经济形态、民风民俗,均有较多联系和相似之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人文地域单元。这一区域既是历史上中西文化与商贸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又是历代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统域西北边防的前沿地带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并由当地各族人民创造、传承的陇右文化,就其渊源之久远,成份之复杂,内涵之丰富,特色之鲜明和作用之独特,地位之重要而言,是同其他地域文化齐名的又一典型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