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光

唐代时期的道士
李含光(公元682年—公元769年),广陵江都(今属江苏)人,原姓弘,后改姓以避唐高宗讳,号玄谷,又号玄静先生,唐代著名道士、茅山十三代宗师。[1][2]
李含光幼年开始学习篆隶,其隶书尤为值得称赞,人们皆称李含光“贤于其父”。后李含光念本草与人命[yōu]关,遂专心于本草研究,著成《本草音义》二卷。神龙初(公元705年-公元707年),李含光少年立志修道,定居于龙兴观遍读《老子》《庄子》《周易》等书。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李含光到王屋山拜师司马承祯,居住在蒿阳20余年一心学道,尽得司马承祯的真传。司马承祯逝世后,唐玄宗召李含光入朝,令其居于阳台观。一年多以后,李含光以疾病为由请辞,后居于茅山。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李含光逝世,代宗赠“正议大夫”。[1][3]
李含光创作有《本草音义》2卷、《老子庄子周易学记》3卷、《义略》3卷、《道学传》20卷、《修真指微诀》1卷以及《内学记》2卷等著作,但这些作品如今已经失传。[4]

个人生平

李含光(682-769年)出生在中国江苏扬州,18岁时决心献身于道教,705年成为道士,住在河南洛阳的龙兴观,后又移居到嵩山修道达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