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集

宋代苏轼的作品集
集,就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作品集。苏轼集包括《东坡全集》《东坡七集》《东坡集》《东坡大全集》《东坡备成集》《苏轼全集》《苏轼文集》《东坡乐府》等作品集。[1]

特别说明

苏轼一生著作甚丰,他的著作集子情况比较复杂。早在苏轼生前就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内制集》十卷、《外制集》三卷、《奏议》十五卷、《和陶集》四卷等六种集子刊行,其中《东坡集》是作者亲自编定。这些集子在宋徽宗崇宁二年下诏禁毁。另有《应诏集》十卷,在当时是否刊行,不得而知。至宣和五年,人们以为崇宁时的禁书令已经时过境迁,不再生效了,于是福建重新印行苏轼的著作集,宋徽宗再次下诏禁毁。这次刊行的集子略有不同,是将苏轼的著作全部汇总、分类,取消《东坡集》、《后集》等名称,而将这些集子中的同类作品编在一起。属于这个系统的苏轼著作集子有《东坡大全集》、《东坡备成集》等,所收作品比上述六种集子再加《应诏集》的总和还多,但也有伪作[chàn]入。至于宣和五年刊行而被禁的,到底是《大全集》或是《备成集》,现无从查考。《备成集》今已亡佚。

基本信息

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宋苏轼撰。轼有《易传》,已著录。苏辙作轼《墓志》,称轼所著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晁公武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所载并同,而别增《应诏集》十卷,合为一编,即世所称《东坡七集》者是也。《宋史·艺文志》则载《前、后集》七十卷,卷数与《墓志》不合,而又别出《奏议补遗》三卷、《南征集》一卷、《词》一卷、《南省说书》一卷、《别集》四十六卷、《黄州集》二卷、《续集》二卷、《北归集》六卷、《耳手泽》一卷,名目颇为丛碎。今考,轼集在宋世原非一本。邵博《闻见后录》称:京师印本《东坡集》,轼自校,其中“香[láo]”字误者不更见于他书,[dài]毁于靖康之乱陈振孙所称,有杭本、蜀本,又有轼曾孙峤所刊建安本,又有麻沙书坊《大全集》本,又有张某所刊吉州本。蜀本、建安本无《应诏集》,麻沙本、吉州本兼载《志林》、杂说之类,不加考订。而陈鹄耆旧续闻》则称:姑胥居世英刊《东坡全集》,殊有序,又绝少[chuǎn]谬,极可赏。是当时以苏州本为最善,而今亦无存。叶盛水东日记》又云:邵复孺家有细字小本《东坡大全文集》,松江东日和尚所藏有大本《东坡集》,又有小字大本《东坡集》。盛所见皆宋代旧刻,而其错互已如此。观《[mén]蚤新话》称:“《叶嘉传》乃其邑人陈元规作,和贺方回《青玉案》词,乃华亭姚晋作。集中如《睡乡》、《醉乡记》,鄙俚浅近,决非坡作。今书肆往往增添改换,以求速售,而官不知禁”云云,则轼集风行海内,传刻日多,而紊乱愈甚,固其所矣。然传本虽[huǒ],其体例大要有二:一为分集编订者。乃因轼原本原目,而后人稍增益之,即陈振孙所云杭本。当轼无恙之时,已行于世者,至明代江西刊本犹然,而重刻久绝。其一为分类合编者。疑即始于居世英本,宋时所谓《大全集》者,类用此例。迄明而传刻尤多,有七十五卷者,号《东坡先生全集》,载文不载诗,漏略尤甚;有一百十四卷者,号《苏文忠全集》,板稍工,而编辑无法。此本乃国朝蔡士英所刊,盖亦据旧刻重订,世所通行,今故用著录。集首旧有《年谱》一卷,乃宋南海王宗稷所编。邵长蘅查慎行补注苏诗,称其于作诗岁月,编次多误。以原本所有,今并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