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又字同叔,晚年号[yǐng]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1][2]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与兄长苏轼一起登进士第,又一起献策参与制举选拔,被授予试秘书省校书郎,担任商州军事推官。当时苏洵被任命编写《礼书》,苏辙乞求在京城侍奉父亲。治平二年(1065年),苏辙担任大名府留守推官。次年四月,其父苏[xún]去世,苏辙归蜀守丧。宋神宗时期,升任起居郎,中书舍人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执政,苏辙因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之事触怒王安石,被贬为河南推官,后一段时间,苏辙辗转跟随张方平和文彦博任教授和学官。元丰二年(1079年),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五年都没有调迁,直到元丰七年(1084年)才调任歙州绩溪县知县。哲宗登基后,苏辙任右司谏;元祐四年(1089年),代苏轼为翰林学士,兼任吏部尚书,同年八月出使辽国,回朝后,于次年五月担任御史中丞。元[yòu]六年(1091年),苏辙官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3]绍圣元年(1094年)三月,苏辙被贬为汝州知州,同年六月,再贬袁州知州,未至袁州,又贬为左朝议大夫、试少府监。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贬为化州别驾,后辗转多地安置。徽宗时期,官复太中大夫,蔡京执政后,于崇宁元年(1102年)闰六月降为朝请大夫,居住在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政和二年(1112年)九月,苏辙以太中大夫的官职退休,十月三日(1112年10月25日)去世,终年七十四岁,十一月追加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谥号文定。绍兴年间[a],因为长子苏迟地位高贵而再追赠苏辙为太师,封魏国公[1][4][2]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5]北宋大臣张方平陈襄以及元丞相脱脱等人皆认为苏辙为人沉静简洁,谨慎稳重,质实敦厚。在文学方面,苏辙常被用来与其兄苏轼作比较,各有千秋。苏轼评价苏辙文如其人,质朴中见汪洋澹泊,不乏秀杰之气。苏轼甚至认为苏辙的文章超过自己,只是世俗不知。元朝丞相脱脱认为苏辙文章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未必不如苏轼明朝散文家茅坤认为苏辙之文胜在冲和澹泊,遒逸疏宕,而雄杰之气不如他的兄长苏轼。其诗文主要收录在《栾城集》《栾城后集》《栾城三集》中,另著有《老子解》《春秋集传》《龙川略知》等行于世。[6][7][8][9][10]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