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慎行

清代诗人、文学家
查慎行(1650年—1727年),[1]男,[2]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晚年居于初白庵,故又称查初白,[1]自号初白老人。[2]杭州府海宁花溪(今袁花镇)人,清代诗人、文学家。[1]诗坛“清初六家”之一,继朱彝尊之后被尊为东南诗坛领袖。[3]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4][5]
查慎行年少聪颖,6岁通声韵、工属对,10岁时因作《武侯论》名传乡党,师从黄宗羲,[2]得陆嘉淑赏识、朱彝尊提携。[1]公元1684年,查慎行入国子监,5年后被卷入洪昇《长生殿》案,查慎行被开除国子监学籍[2]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查慎行中举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查慎行赴殿试,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供职于南书房。后查慎行从军西南,随驾东北。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查慎行乞休归里,筑初白庵以居,潜心著述。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查慎行受弟查嗣庭牵连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到两个月即去世,享年七十八岁。[1]
查慎行在诗歌创作、诗歌艺术研究和诗学理论研究均有建树,生平诗作,不下万首。其诗兼采唐宋而以宋为长,诗风清新隽永。艺术上以白描著称,对后来袁枚及性灵派影响甚巨,主要作品有诗歌集《敬业堂诗集》《查初白诗评十二种》等。[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