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泰勒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氢弹之父”
爱德华·泰勒(匈牙利名:Teller Edét,英文名:Edward Teller,1908年1月15日-2003年9月9日)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美国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8]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9]生前是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名誉主任,被称为“氢弹之父”。[1][2][3]
1926年,泰勒离开匈牙利赴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学习,主修化学和数学。1928年,他去了慕尼黑大学,同年4月,他在慕尼黑坐有轨电车时受伤,右腿落下终身残疾。1929年,泰勒转读莱比锡大学,并于第二年获得物理化学的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涉及氢分子离子最早的一次准确量子力学论述。1934年,进入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院深造。1935年,泰勒收到美国华盛顿大学的邀请出任物理学教授一职。1939年,在得知原子核能够在裂变时产生热能后,泰勒开始从量子、分子方向开始核物理的研究。1941年,泰勒加入美国国籍。1942年,成为曼哈顿计划的成员,参与研制第一颗原子弹。1945年,首枚原子弹研制成功,但泰勒对氢弹的兴趣有增无减。1950年,在他对氢弹的宣传下,氢弹制造计划正式开展。1952年,美国第一枚氢弹试爆成功。同年,在泰勒的大力倡导下,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在加州成立。60年代,他成为争议性人物,反战人士给他贴上了“战争罪犯”的标签,但他仍主张全力发展美国的核武器。1975年,泰勒退休,发表了一些对于军事议题具有争议性的技术解决方法。1983年,泰勒劝说里根总统推行名为“星球大战”的反弹道导弹计划,里根接受了它的提议。2003年,泰勒因为中风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去世。[3][4]
泰勒对物理学多个领域也都有相当的贡献,包括量子、分子、光谱学表面物理学以及核物理领域的核裂变和核聚变。[3]如1937年,由姜(H.A.Jahn)和泰勒通过观察八面体络合物的结构提出了一种解释配合物畸变的理论,叫做姜-泰勒效应;[3][2]1938年,斯蒂芬·布鲁诺尔(Stephen Brunauer)、保罗·休·艾米特(Paul Hugh Emmett)和泰勒共同提出了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6]此外,泰勒还参与制造原子弹氢弹,且取得成功等。[4]美国能源部长斯宾塞·亚伯拉罕(Spencer Abraham)认为泰勒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是20世纪的巨人之一。[10]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