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坐落于德法边境名城卡尔斯鲁厄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缩写KIT),坐落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卡尔斯鲁厄市,是一所集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国立学府,先后培养出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理工大学。[1][2]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校友和教授中诞生过“电磁波的发现者”海因里希·赫兹,“液晶之父奥托·雷曼,“合成氨之父”弗里茨·哈伯,“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高分子化学之父”赫尔曼·施陶丁格,“汽车之父”卡尔·本茨等世界著名科学家、企业家和社会名人。2009年原卡尔斯鲁厄大学和原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合并之后,成为了隶属于亥姆霍兹协会的研究型大学。该协会是德国最大的科研团体,其成员主要是国家级的大型研究中心。因此卡鲁理工也是德国独一无二的拥有国家级研究资源的理工大学,在大学整体排名方面,根据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显示,KIT世界大学排名全球第107,德国第4;在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第116位;在学科排名方面,根据2017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学科排名显示,KIT的众多学科排名世界前100,其中化学排名德国第1,工程学排名德国第2,材料科学排名德国第2,地球科学排名德国第3,物理学排名德国第4;另外,KIT拥有德国高校同领域中公认的综合实力强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仅设立最早,而且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上更是首屈一指,蜚声国际。[2]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是自然科学工程科学领域的顶尖学府,前沿科学的研究主要在核物理纳米技术、微系统、环境等方面;同时也通过在能源、交通和信息领域的创新研究,为克服人类面临的全球挑战做出贡献。卡鲁理工是最早入选为首批德国精英大学的三所高校之一,同时也是9所德国理工大学联盟(TU9)之一。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卡鲁理工在工程和技术类别的世界排名是第56位,德国第4位;单项学科排名中,化工、材料、机械、建筑、土木、电子、物理、信息学科都在德国前五名以内;泰晤士2021年大学排名中,自然科学排名世界第70位,德国第7位;工程科学排名世界第78位,德国第4位;在上海软科2021年的学科排名中,土木学科排名世界第23位,德国第1位。[2]

学校介绍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德语: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缩写为KIT)是一所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国际领先的教育和科研机构,由原卡尔斯鲁厄大学和原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合并而成,所以其既是一所德国顶尖理工科大学,也是一所国家级的大型研究中心,拥有约25000名学生以及约9500名雇员,年度预算8.44亿欧元。因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突出表现和卓越的创新精神,KIT于2006年被德国科研联合会(DFG)评为首批三所德国精英大学(Elite-Uni)之一,另外两所为慕尼黑大学(LMU)和慕尼黑工业大学(TUM),这不仅是德国高校的至高荣誉,还意味着更多的政府资金支持。原卡尔斯鲁厄大学创建于1825年,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理工大学,是继巴黎综合理工学院(1794年)、捷克技术大学(1806年)和维也纳技术大学(1815年)之后的欧洲第四所理工大学。2003年欧盟大学科研影响力排名位居德国第2位,欧洲第6位。原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创建于1953年,前身是德国的核物理研究中心,随着德国退出核能的步伐,如今的科研领域主要集中在核子物理、纳米技术、微系统、气候、环境、新能源等方面,属于国家级的大型研究中心,隶属于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旗下,拥有雇员38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