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瑗

东汉时期书法家、文学家、学者
[yuàn](公元77年-142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安平县)人,东汉学者、书法家,年轻时曾游学京都洛阳,与张衡马融等人为伍,官至济北相。[1][2]
崔瑗高于文辞,尤擅长书、记、箴、铭,所著赋、碑、铭、箴、颂、《七苏》《南阳文学官志》《叹辞》《移杜文》《悔祈》《草书执》《七言》,凡五十七篇,尤以《南阳文学官志》最称于世。崔瑗书法师法东汉书法家杜度,擅长章草,在书法史上地位显要,人称“崔杜”。[1][2]
崔瑗著有《草书势》,这是流传至今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书法论文。崔瑗卒于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年六十六岁。[1][3]

人物生平

崔瑗,字子玉,东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生于章帝建初二年(公元77年),卒于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年六十六岁。他是东汉著名学者崔骃中子。早孤,锐志好学。崔瑗年四十余,始为郡吏,后因事触法被囚于东郡发干县(今山东冠县县境东部)狱中。当时的狱管,精通礼学,每次提讯时,崔瑗都顺便请教一二。不久获释,为度辽将军邓遵所征召。稍后,邓遵因案被诛,崔瑗因此被免职。之后车骑将军 阎显征召崔瑗,当时阎太后临朝称制,先是令安帝废太子(即后来的汉顺帝刘保)为济阴王,以北乡侯嗣,崔瑗深知此举不合正道法度,预料到阎显终究会招来祸害,想加以劝阻。哪知阎显日日沉醉,不得面见,便请陈禅代为转告,陈禅犹豫不敢说,没多久北乡侯死,顺帝即位,阎显兄弟伏诛,崔瑗连坐遭到斥退,于是辞归,从此不应州郡征辟。大将军梁商征召崔瑗,崔瑗以疾恳辞。当年年中被举为茂才,迁汲县令,视事七年,为当地开稻田数百顷,长老用歌颂赞:“上天降神君,锡我慈仁父。临民布德泽,恩惠施以序。穿沟广灌溉,决渠作甘雨。”汉安初年,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同荐举崔瑗是宿德大儒,既有好的政绩表现,不应久在下位,因此迁济北相。当时太守李固,极为钦佩崔瑗的文才。致信、赠礼极为殷勤。这一年末,光禄大夫杜乔用臧罪弹劾崔瑗,崔瑗上书辩白,最终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