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江水

出自《水经注》
水经注》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该书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1252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水经注》记载了历史上和当时的洪水暴发的情况,这些记载包括洪水暴发时间、洪水大小等情况,相当具体、详实。这些历史水文资料大多为郦道元实地考察收集而来,有的得之于古书记载,有的则得之于许多河流上的石人或测水石铭的记录,非常珍贵,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洪水的发展变化规律,防汛救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郦道元(46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他为官“执法情刻”、“素有严猛之称”,颇遭皇族、豪强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汝南王元悦乘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yǒng]朝廷派郦道元去作关右大使。途中,萧宝[yín]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郦道元一生勤于读书和著述,代表作有《水经注》。道元写景文字,遣词精当,“词组只字,妙绝古今”。历来研究《水经注》称“郦学”。唐代李白杜甫的诗,都吸收了《水经注》的艺术滋养,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文章实脱胎于《水经注》。宋朝苏轼说:“嗟我乐何深,水经也屡读。”张岱说:“古人记山水,太上有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刘熙载亦云:“郦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奄有楚辞《山鬼》《招隐士》胜境。柳州游记,此先导也”日本地理学家米仓二郎称郦道元为“中世纪全世界最伟大的地理学家”。

作品影响

水经注》完成于1400多年以前,当时雕版印刷尚未出现,一切书籍的流传都是通过传抄来实现的,《水经注》也不例外。隋统一全国,整理国家藏书,《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水经注》一书的钞本,卷数为四十,是完整无缺的本子,这也是所知《水经注》最早的钞本。唐朝取代隋朝后,《水经注》成为唐朝的国家藏书,《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经籍志》均著录为40卷。唐后经五代北宋初,《水经注》的钞本仍为足本,被作为历朝的国家藏书代代相传。北宋景祐年间(1034——1038),崇文院(北宋朝廷的藏书库)整理藏书,编制《崇文总目》,《水经注》被著录为35卷。从这个时候开始,北宋以前的一些类书和地理书所引《水经注》中的泾水[]沱水、(北)洛水等卷篇就不见了。事实上,《水经注》的钞本,并不为历代朝廷所独有,民间也有流传。是否为隋之后,从朝流落民间,我们并不知道;是足本还是残本,也不能确定。可以确定的是,在唐朝后期,《水经注》已为一般知识分子所见,唐代诗人陆龟蒙有诗“山经水疏不离身”,说明《水经注》已有民间的钞本;到了北宋,此书在民间的流传只会更为广泛,苏东坡《石钟山记》有文“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就引了一整段《水经注》的文字。然而,这些钞本,早已不见影踪。从宋代钞本中钞出的本子,也绝无所闻。元代也没有钞本流传。到了明代[zuǎn]修《永乐大典》,《水经注》被钞录在内,这个钞本一直流传了下来,我们称它为“永乐大典本”。这是我们所知的现存的最早的《水经注》的钞本。除了“永乐大典本”,明代还有一些郦学家的私人钞本。比较著名的有柳大中的影宋校本和赵琦美的三校本等,后来也都已失传。现存的明钞本有两部,一部是稽瑞楼藏本,从宋元写刊本中钞出,有清人何焯顾广圻等校跋,现存北京图书馆;一部是海盐朱希祖旧藏,也是从宋本钞出,有王国维章炳麟等校跋。另,天津人民图书馆也藏有一部明钞残本,称为“练湖书院钞本”,仅存卷21-24。清代最著名的《水经注》钞本为天津人民图书馆所藏的“小山堂五校钞本”。这是一部完整无缺的清钞本,卷首有“戊午[miǎo]篁病翁五校毕漫志于首”的题字,可知是乾隆三年(1738)年全祖望33岁时的作品。正文以外,批注甚多,要旨与赵一清《水经注释》合,可知是赵一清手笔。这部钞本熔二人业绩于一炉,是郦学界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