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身毒道

我国古代西南重要交通线
蜀身(yuān)毒(dú)道是指中国古代一条从四川通往缅甸印度,连接欧洲的通道,其总长大约有200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又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与北方丝绸之路一起,为中国古代两大世界性商贸大通道。[1][2]
古道最早开辟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中期,在汉代时被称为“蜀身毒道”。蜀是四川,身毒即印度。通道由灵关道、五尺道、黔中古道、永昌道四条古道组成,起点在四川成都,分为多条支路,再到云南大理汇集,向西跨过澜沧江,经保山等地前往缅甸、印度,并连接地中海东岸。[3][4][5]
蜀身毒道最开始是商道,主要用于民间的外贸生意,后期为了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以及军事战略需要,对原本狭隘的商道进行拓宽、设立驿站,成为一条官道,成为中国古代中央王朝经略西南,沟通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在民国滇西抗战期间,被新修的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取代,前后沿用时间达2400多年。[3]

出现

公元前122年,博望张骞西域归来,向汉武帝禀报了他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的奇特发现,“居大夏时见蜀布、[qióng]竹杖,问所从来,曰东南身毒(今印度)国。”历代帝王的官方记载上从未有过通商记录的西域国土上,张骞居然发现了大量独产于四川的蜀布和卭杖。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张骞及时地报道了与西北诸国往来的可能性;他暗示了与那些地区通商的潜在价值。他还指出了与像中国那样反匈奴的其他民族结盟的好处。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听后十分惊喜,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从西南到大夏的官道,由官方参与商业贸易,扩大疆土。武帝即封张骞为博望侯,命其以蜀郡(治所在成都)、踺为郡(治所在宜宾西南)为据点,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头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遭到西南少数民族的阻拦未获成功。武帝又从内地广征士卒,举兵攻打西南夷、夜郎、滇等国及许多部落。但由于封建统治者造成的民族隔阂太深,以及昆明、隽等族的头人酋长为了垄断丰厚的过境贸易而拼死抵抗,历经十余年,结果仅打通了从成都到洱海地区的道路,官方使者未能超过大理保山一带,只能通过各部族、印度作中介与大夏商人间接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