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宝权

中国作家、翻译家、苏联文学专家、外交官
戈宝权,男,(1913年2月15日—2000年5月15日),出生于江苏东台,曾用葆荃、北泉、北辰、苏牧等笔名,江苏东台人。大夏大学(华东师大前身)法学学士[4][1]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苏联文学专家,新中国成立后派往国外的第一位外交官。[1]
1932年,戈宝权进入《时事新报》社任编辑,由此开始新闻工作生涯。[11]1935年起,作为天津大公报》的记者驻苏联三年,[12]1938年回国进入《新华日报》,并秘密入党。[12]1947年,开始筹备编译第一本译文集《普希金文集》,文集问世后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被多次重版、重印。[5][13][10]抗战胜利后,戈宝权被派往上海筹备出版《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后进塔斯社工作,并负责编辑《苏联文艺》,同时任生活书店和时代出版社编辑。[2]后担任新华通讯社驻苏记者。[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戈宝权出任中国驻苏大使馆首任临时代办兼政务文化参赞。他也因此成为新中国首位外交官。[14][15]1954年回国。[10]他翻译高尔基的《海燕》被选入中学课本后,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6]1976年参加《鲁迅全集》注释工作,他的论文《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阿Q正传>在国外》等极有影响。[7]1980年退休。[9]
戈宝权于1987年获法国巴黎第8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苏联莫斯科大学荣誉博士学位。[8]并获苏联文学基金会授予的苏联文学最高奖“普希金文学奖”。[9]1988年获苏联最高苏维埃颁给的“各国人民友谊勋章”,[10]1993年获中国社科院1977~1991优秀科研成果奖。[4]为表彰戈宝权的翻译贡献,1989年香港翻译协会又授予他“荣誉会士”的称号。[10]2000年,罗马尼亚政府授予其荣誉奖。[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