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巩

北宋文学家和画家
王巩,1048(庆历八年)-1117(政和七年),是北宋文学家和画家,字定国,号介庵[3],自号清虚居士,[1]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王素第四子、张安道之婿。[2]王巩是王旦之孙。[4]
王巩为人正直,早在年轻时就扬名天下,但由于其刚正不阿,又与苏轼等人交好,因此不为王安石等政敌所容,官宦生涯十分波折,曾经三次被贬到广西等地。在神宗年间的“乌台诗案”事件中,因受苏轼牵连,被贬到宾州(今广西宾阳)监盐酒税;到了哲宗年间,新党执政,王巩又因为议论朝政,被贬至全州徽宗时,又一次被贬,大观年间才回到朝中,辞官后晚年徙居高邮[5]
他一生励志于写作,作品丰富多样,包括《论语注》十卷、《王定国诗集》四卷、《王定国文集》《甲申杂记》一卷、《闻见近录》一卷、《随手杂录》一卷、《清虚杂著补阙》一卷等。前三种作品均已散佚,而他的笔记内容涵盖了制度沿革、朝野轶事、人物群像、风俗风尚、神怪之言等多个方面。[1]

人物生平

依靠恩荫进入仕途的王巩,从补校书郎一路晋升至大理评事,后调任太常博士。然而,他在这个职位上任职不久便遭到贬[zhé]。《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熙宁八年,坐见徐革,言涉不顺而不告,追两官勒停。”在熙宁八年(1075年),有沂州(今山东临沂)百姓朱唐告发余姚县(今浙江余姚)主簿李逢谋反,此案涉及右羽林军大将军赵世居,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观察推官徐革、御医刘育等人也受到牵连。王巩作为时任大理评事的主要负责人,参与审问涉案人员。由于与徐革有过交往,王巩曾劝告其焚毁涉案言论的文书。事件爆发后,王巩因未上报徐革“言涉不顺”,被朝廷追责两官勒令停职。然而,不久之后他又复职担任官秘书省正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