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丛芜

韦丛芜
韦丛芜(1905~1978),原名韦崇武,又名韦立人、韦若愚,1905年农历三月十六日生于安徽六安市叶集区。北京燕京大学毕业。曾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为鲁迅组织领导的未名社成员,《莽原》半月刊撰稿人之一。建国后曾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英文编辑。韦丛芜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君山》、《冰块》等,译有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卡篇小说《穷人》、《罪与罚》、《长拉玛卓夫兄弟》、美国杰克—伦敦的《生命》等。1985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有《韦丛芜选集》。

人物简介

韦丛芜(1905-1978),安徽省六安市叶集人,原名韦崇武,又名韦立人、韦若愚,笔名东滢、蓼南、白菜、力行等。1905年3月16日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是现代著名作家韦素园的胞弟。1912年入霍邱县立小学读书。1918年考入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0年,进入阜阳安徽第三师范学校学习。1922年,在安庆李霁野合办《评议报》的《微光周刊》和《皖报》的《微光副刊》,宣传新文化。是年秋天考入湖南岳阳湖滨大学附中二年级。1923年6月去北京,与三兄韦素园同住在北京大学第一院大楼对面的沙滩五号公寓内,并进北京崇实中学高中二年级读书。1924年开始翻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1925年结识鲁迅,并经常去北京大学旁听鲁迅讲授的中国小说史。同年秋天,考入燕京大学,并与曹靖华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等在鲁迅的倡导下,创办了著名的“未名社”,同时主编《燕大月刊》,创办《莽原》半月刊,从事办刊、创作、翻译及未名社的经营等工作。1929年大学毕业,次年底去上海从事翻译工作。短短的几年时问里,他翻译出版了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罪与罚》,蒲宁的《新的梦》,《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法国贝洛的童话集《睡美人》,英国葛斯的《近代英国文学史》等作品,还发表、出版了创作的小说《校长》、新诗集《君山》、《冰块》及一些散文。1931年9月应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之聘,来到天津担任该院英文系教授,讲授英国文学史、英国戏剧和翻译等课程。1933年9月,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梦想着未来的中国是一个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凡成年人都是社员,都是股东,军事、政治、教育,均附属于其下,形成一个经济单位,向着世界合作社股份有限公司的目标走去”,回到故乡霍邱县城,开办学校,创建“兴复农村工作训练班”,并被安徽省政府任命为霍邱县代理县长。八年抗战期间,为生计所迫,不得不经商养家糊口,一度放弃了文学创作与翻译。抗战胜利后,又开始进行翻译与创作。1946~1949年间,翻译出版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西伯利亚的囚犯》(现通译《死屋手记》)、《死人之家》、《女房东》等小说。1950年,加入上海市翻译工作者协会,任文艺组组长。1952年在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担任英文编辑。50年代前期,翻译出版了20余部俄苏及美国文学作品。1955年开始,屡遭冤错之案的困扰,在艰难的处境中,仍然潜心学习,继续翻译。1957年翻译出版苏联短篇小说集《友好的微笑》,1958年翻译出版美国作家德莱塞的长篇小说《巨人》。他50年代的翻译,总字数近500万字。1960年4月迁居杭州。1978年12月,在杭州丝绸学院教英语课。同年12月19日,因心脏病去世。1980年,他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昭雪。
韦丛芜是一个创作型的翻译家,一生勤于笔耕,留下了不少创作和翻译作品。其翻译作品有: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短篇小说集》、《罪与罚》、《卡拉玛卓夫兄弟》、《西伯利亚的囚犯》、《死人之家》、《女房东》、《未成熟的青年》、《孤女》、《家庭的朋友》、《地下笔记》、《白夜》、《叔叔的梦》、《永久的丈夫》、《诚实的贼》、《魂灵》、《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赌徒》、《白痴》、《着魔的人》,以及《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蒲宁的《新的梦》,现代苏联文学的《收获》、《妮索》、《库页岛的早晨》、《百万富翁》、《库兹尼兹克地方》、《列宁--永远不落的太阳》、《苏联短篇小说集》、《从白金国来的艾素丹》、《里吉达的童年》、《友好的微笑》、《卡拉布格海湾及其他》、《苏联散文集》、《意大利印象记》、《六作家论》、《苏联五作家》、《作家的写作法》、《文学青年写作论》、《共产主义的进军》、《伟大水道的建筑者》、《一个萨塔哈诺夫工人的手记》、《为和平而战》,欧美的《近代英国文学史》、《格列佛游记》、《人与超人》、《英国戏剧家》、《撒谎记》、《布尔塞维克女皇》、《爱绿猗里》、《睡美人》、《赫亚华沙歌》、《坚忍者》、《热爱生命》、《金融家》、《巨人》。
他建国后出版的俄苏文学方面的重要译著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文光书店,1950-1953;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西伯利亚的囚犯》(文光书店,1950-1953)、《穷人》(文光书店,1951-1953),《卡拉玛卓夫兄弟》(文光书店,1953),《陀思妥耶夫斯基短篇小说集》(文光书店,1953,包括《女房东》、《白夜》、《淑女》、《不欢的故事》四篇小说);阿·托尔斯泰的《里吉达的童年》(文化工作社,1950);尼古拉耶娃的《收获》(文化出版社,1951);恰科夫斯基的《库页岛的早晨》(上海海燕书店,1951)。而其在俄苏文学方面的翻译成就主要体现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翻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