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

乔纳森·斯威夫特所著长篇小说
《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是18世纪英国著名讽刺文学代表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传世的代表作之一[1],也是其写作生涯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英国第一部被译介为汉语的英国小说。[3]其于1726年出版,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主流之外的讽刺乌托邦小说,后续成为儿童奇幻启蒙读物,也是讽刺作品中被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分级阅读的文学著作。[4]
全文以对主人公梅尔•格列佛的历险经历的游记幻想式描写,进而对英国的社会矛盾、国民性格进行了鲜明的讽刺。斯威夫特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作,使读者沉浸式体验一个海轮外科医生在四国的奇趣历险,分别突出了小人国Lilliput)、大人国(Brobdingnag)、飞岛国(Laputa)以及[yīn]Houyhnhnm)荒诞新颖又发人深思的情状。格列佛在海上覆舟遇险,醒来被捆绑成为小人国的俘虏,表示恭顺后被众人送进小人国宫廷,后续又在小人国内斗中逃走。接着格列佛在一次风暴后不幸被丢弃走失至大人国,伴游国王视察边境再次逃回到故乡;后来格列佛在航海时被海盗劫走,又被流放荒岛,后意外发现飞岛国并被接上其国土,在飞岛国其受到国王优待并学会他们的语言,游历诸地后返乡;最后格列佛返乡不久即受邀为“冒险号”船长,再次出海受水手叛变之灾,被囚禁数月后又被放逐到慧骃国,慧骃国内乱又将格列佛送出该地,后续他被葡萄牙人航船发现送回英国。斯威夫特通过多种艺术手法,其不仅以奇幻冒险的叙事情节揭露了英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反动政策,更挖掘多个领域的丑恶腐败,多位评论家、作家将其视为讽刺作品之经典。[5]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英国社会险象环生。首先,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议会乱象丛生,托利党辉格党分别以保皇和倒皇立场站队,从而使政治内部斗争激烈;其次,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在欧洲奠定科学、理性的基础,人人称颂且尊崇理性哲思,启蒙文学就此具有群众基础;再之,朝廷内官员昏庸无能又尔虞我诈,天主教与新教两两对立的斗争使得劳动阶层苦不堪言,教会的虚伪、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显贵的贪婪凶狠、剥削恶习让英国爱尔兰殖民地矛盾日益激化;最后,大航海时代下,英国文坛涌现游记题材文学,其中旅行者到访异乡,面临险境并灵活应对,以外界的审视理解自身国家的作品(如1719年笛福创作的《鲁滨逊漂流记》),为斯威夫特的创作选材奠定了基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