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

俄国男作家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ИванАлексеевичБунин,1870一1953),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也是俄罗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1]
1870年蒲宁出生于沃罗涅什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在乡村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因家境贫寒,中学未毕业就辍学,担任过图书管理员、出版社校对员、统计员等,他依靠自学,大量阅读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在此基础上尝试最初的写作。1895年,因短篇小说《去天边》的发表而引起当时文坛的注意。于1903年凭借《落叶》和对美国诗人朗费罗的《海华沙之歌》的翻译荣[yīng]俄国科学院颁发的普希金奖。1909年,蒲宁再次荣获普希金奖,并当选为俄国科学院荣誉院士。十月革命以后,经由奥德萨、君士坦丁堡,移居法国巴黎。1933年,蒲宁因“以严谨的技艺发展了俄国经典小说的传统”而获得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1953年11月8日逝世于巴黎[2]
蒲宁的主要创作有小说《米佳的爱情》《耶利哥玫瑰》《阿尔谢尼耶夫的生活》,诗歌《落叶》《夜》以及一些散文作品和翻译作品等。[3]蒲宁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上,他的小说关注俄罗斯美丽的大自然和乡村生活,以诗化的表达、淡化的情节处理为特点,充满着独特的心理描写和风景描写,写物以精细取胜。他的诗歌、散文创作与其小说创作关联紧密,同样不可忽视。[4]蒲宁俄罗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也是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首次得奖流亡作家。他影响了包括康斯坦丁·格奥尔吉耶维奇·帕乌斯托夫斯基在内的一批俄国作家,还影响了俄国文学中“农村散文”这一题材。他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被称之为俄国文学中最后一位经典作家。[1]

人物生平

出生、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