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

真菌界菌类的统称,物种数量仅次于昆虫的第二大生物类群
真菌是真菌界(Fungi)菌类的统称,是物种数量仅次于昆虫的第二大生物类群。截至2024年,共计约有15万个真菌种被发表,包含酵母、霉菌及菇类等。[b]真菌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具典型的细胞核和完整的细胞器,基本结构为菌丝和孢子,与其他动物或植物细胞相比不同点在于以甲壳质为主要成分的细胞壁,和无细胞壁的动物及细胞壁主成分为纤维素的植物截然不同。[16][17][18]真菌属于完全异养型生物,[8]即主要以渗透营养方式进行腐生、寄生或共生,即需依靠其他生物汲取营养。[a][8][9]
关于真菌的起源问题,学术界尚未统一,可分为“单元论”和“多元论”两个派别。[19][20]截至2023年,学术界认为真菌的演化途径是:壶菌可能是从眼虫藻有关的鞭毛生物演化而来。壶菌丧失鞭毛后,由于菌丝发达而演化成接合菌,从接合菌再演化为子囊菌和担子菌。[20][18]关于真菌界的分类曾有过较大变动。1969年美国科学家R·H·惠特克曾将真菌、卵菌和黏菌(Slimemold)统称为真菌,属于真菌界(Fungi)中。然而,随着超微结构、生物化学特别是分子系统学的研究进展,真菌、卵菌和黏菌在遗传和细胞壁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系统进化上属于明显不同的进化支系。因此,菌物学家已分别将这三者归入三个不同的界中,而真菌属于真菌界。[21][22]
真菌可与动物、植物或其他真菌产生互利共生或寄生等交互作用,[9][23]因此,在地球生物圈的发育、演化、物质与能量循环、生态环境维持和恢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4]在应用上,真菌在工业、农业、医药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接合菌中的有些种类可以用于食品发酵及酶和有机酸生产。[15]此外,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如木耳、银耳、金针菇等。[25][24]但某些真菌可能造成人类疾病,也可能引起植物发病,如念珠菌、马拉色菌等。[26][15][5]2018年,真菌中有9302个物种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中,其中1个疑似灭绝(PE)、9个极危(CR)、25个濒危(EN)、62个易危(VU)、101个近危(NT)。[27]截至2024年,真菌中有781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其中46个极危(CR)、106个濒危(EN)、166个易危(VU)。其致危因素主要有栖息地遭破坏、环境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干扰及外来物种的威胁等。[3]

起源演化

起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