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范

特定情境下群体成员都认可的行为标准
社会规范(Social Norm),是指特定情境下某一群体成员都广泛认可的行为标准。社会规范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描述性规范与指令性规范,形成过程主要包括社会规范的习得、传播与转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被称为偏差行为或越轨行为。[1][2]
社会规范体系影响着个体的社会行为,维护着社会秩序,将社会活动纳入了一定的轨道,对个体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社会规范可能产生负面作用,比如在性关系、计划生育和使用现代避孕措施方面的社会性别规范,就持续存在不平等现象。全面性教育可以帮助年轻人反思社会规范、文化价值观和传统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处理他们与同龄人、父母、其他成年人及其社区的关系。在202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指出应健全学生行为规范,并首次提出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3][4][5]

定义

规范的英文“norm”一词来源于拉丁文“norma”,本义指木匠手中的“规尺”,后哲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用它来研究人的社会行为,用它作为人的行为标准,故它便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社会规范(Social Norm)固定下来,是哲学、伦理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
各学科观点中较有代表性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