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

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2]
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HAV)、乙型(HBV)、丙型(HCV)、丁型(HDV)、戊型(HEV)五型肝炎病毒。[2]庚型肝炎病毒(HGV)是否为肝炎病毒尚有争议。[5]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2]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病原、不同临床类型及组织学损害区别对待。慢性肝炎,根据患者情况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包括合理的休息和营养,心理平衡,改善和恢复肝功能,调节机体免疫,抗病毒,抗纤维化等治疗。重症肝炎(肝衰竭)应积极抢救,依据病情发展的不同时相予以支持、对症、抗病毒等内科综合治疗为基础,早期免疫控制,中、后期预防并发症及免疫调节为主,辅以人工肝支持系统疗法,争取适当时期进行肝移植治疗。[2]
中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甲型肝炎人群流行率约80%。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中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约9300万,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全球HCV感染率约为2.8%,估计1.85亿。丁型肝炎人群流行率约1%,戊型肝炎约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