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

由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甲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A)[3]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为中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2]甲型病毒性肝炎一词是1977年确定的,此前曾称为黄疸性肝炎、传染性肝炎,[8]世界上甲肝高流行地区常为卫生条件差及卫生习惯不良的发展中国家,人群感染率高,一生中感染危险大于90%。[7]任何年龄均可患该病,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2]
甲型病毒性肝炎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潜伏期后期及黄疸出现前数日传染性最强,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7]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甲肝的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大及肝功能异常。无症状感染病例较常见,不转为慢性和病原携带状态。[2]甲肝的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相关临床表现、肝功能生化检查、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抗-HAV IgM)等。[7]治疗上尚无特效药物,甲肝患者应住院或就地隔离治疗休息,以对症和支持疗法为主,例如,补充葡萄糖等。[9]甲型肝炎是急性自限性疾病,预后较好,绝大多数患者在3个月内完全康复。[6]
中国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暴发大规模的甲型肝炎流行,[8]随着甲型肝炎疫苗的广泛使用及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的改善,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2]该病的免疫方式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7]接种灭活疫苗等。[6]

病因

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