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抬大轿

八个人抬的轿子
八抬大轿一般指需要八个人抬的轿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而据史记记载,轿子盛行于宋朝,在当时,如名医出诊、病人就医、走亲访友、州官出巡等都会使用,并在当时已有八抬大轿。[1]到清朝时轿子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重要代步工具,[2]但八抬大轿多为官员外出乘坐。[3]
轿子的雏形可溯源至夏朝时期,[4]有二人抬、四人抬和八人抬。[1]典型的八抬大轿有清末民初宁波式花轿,采用榫卯结构联结,没有一枚铁钉子。[5]在中国古代,八抬大轿一般为官职较高的官员乘坐,比如,在清朝,三品以上的京官,外省督抚钦差大臣等均有资格乘坐八抬大轿。[3]至清末民初,百姓操办婚事,也可用八抬大轿迎娶。[6]

历史沿革

起源

史书记载,轿子的雏形远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存在,曾记述大禹治水时自称:“予乘四载,随山刊木。”“四载”当中,就包括原始的轿子。对此,《史记·夏本纪》中也有类似的记载。[2]夏禹治水时期的“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山行乘樺(jú)”。这个“樺”字,按照南朝学者裴骃史记集解》的说法,就是“钉鞋”,按照清代学者俞正燮《癸已存稿》的说法,就是“山轿(滑竿)”。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肩舆”已经是一种重要交通工具,只是比较简陋的“滑竿”。[4]肩舆像一个车厢,缚上两根长竿,上面坐人,放在肩上抬行,为一种代步工具。后来出现了以手抬高与腰齐的“腰舆”,以攀挽竿负行的“攀舆”和半抬半拉的“挽舆”等。1978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固始县候固堆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大墓,墓主人是宋景公的妹妹吴国的句伍夫人,墓中出土有三乘肩舆,分屋顶和伞盖形两种,距今2500 多年,是中国最早的轿子。[7]此后随着道路交通的发展,乘车、乘骑因其方便快捷,很自然地发展成为陆路交通的主流方式,以致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有限制“肩舆”的规定,其用意显然是防止官僚队伍的腐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