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丝弦

湖南曲艺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种
常德丝弦是湖南常德[yuán]江、澧水一带流行的独特地方曲种。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江浙地区的民歌和时调小曲传入常德,逐渐与当地的民间音乐融合,经过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知的常德丝弦。[2]因在湖南丝弦中最为发达,影响最大,常德丝弦已然具有了独立曲种的地位。常德丝弦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在演唱过程中,会使用扬琴琵琶三弦胡琴等丝弦乐器进行伴奏。同时,它采用常德方言演唱,因此被称为常德丝弦。[3]
常德丝弦以歌唱为主,偶尔穿插说白。它既可以演唱抒情的小段,也可以演唱有完整人物和情节的大段。其唱词典雅,曲调优美,曲目繁多,结构完整,腔系丰富多样,旋律悦耳动听,是群众性的创编和演唱活动中常用的曲艺音乐形式。[2]它的唱腔与常德方言紧密相连,并融入了巫腔等音乐元素,形成了高亢激昂的曲调。[4]
在常德丝弦的演出中,通常有6位演唱者,他们分别扮演生、旦、净、丑等角色,并同时负责演奏乐器。这些乐器包括板鼓扬琴琵琶京胡二胡三弦。其中,负责板鼓的演奏者还兼任指挥,掌控整个演出的节奏。如果曲目中的角色数量超过演唱者,那么每位演唱者除了扮演一个主要角色外,还会兼任其他角色。随着丝弦演唱艺术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其演唱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既有单人、双人的演唱形式,也有群唱的形式。此外,常德丝弦还作为丝弦戏搬上了舞台,并配备了专门的乐队,增加了高胡、长三弦、低间提琴等乐器。[5]
2006年5月20日,常德丝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历史沿革